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孟京辉新剧《恋爱的犀牛》2024上海站重磅回归

更新时间:2025-06-12 08:10  浏览量:29

## 《恋爱的犀牛》2024上海站:当爱情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奢侈品


孟京辉戏剧《恋爱的犀牛》谢幕 2023.11.05 蝴蝶组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当这句经典台词再次在上海的剧场响起,无数文艺青年的DNA动了。孟京辉导演的先锋戏剧代表作《恋爱的犀牛》将在2024年重磅回归上海舞台,这已是该剧问世25年后的第N次复排。令人惊叹的是,这部诞生于世纪之交的作品,非但没有被时间冲淡魅力,反而在当下获得了更为强烈的共鸣——在一个爱情被解构、被物化、被速食化的时代,马路和明明那种近乎偏执的纯粹爱恋,成为了都市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奢侈品。


恋犀上演~孟京辉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2024年1月19日-20日19:30


解构爱情的时代,我们为何仍为偏执心动?


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解构。相亲角里的条件交换,约会软件上的左滑右滑,短视频平台传授的"恋爱技巧",无不将亲密关系异化为一场精准的利益计算。心理学教授李明启的研究显示,Z世代中有67%的人认为"门当户对比感觉更重要",54%的年轻人承认在感情中"随时准备止损退出"。在这种集体理性至上的氛围中,《恋爱的犀牛》里那种"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的纯粹宣言,反而成了最叛逆的存在。


剧中马路为明明偷犀牛、学英语、写情诗的笨拙举动,在Tinder时代显得如此"不聪明"。但正是这种不计算得失的痴狂,击中了当代观众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豆瓣上一条高赞评论道:"看《犀牛》时我在黑暗中流泪——不是为剧中人,是为再也不敢这样去爱的自己。"当现实中的我们习惯用"下头""恋爱脑警告"来防御真心时,剧场成了暂时放下计算、重拾感性的安全空间。


孟氏美学的当代回响:暴力诗意与都市焦虑


孟京辉标志性的暴力美学在2024版中有了新的演绎。舞台设计上,巨大的钢筋骨架与不断变换的多媒体投影,构建出既工业又梦幻的异质空间。演员的表演依然保持着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能量,但新加入的电子音乐元素和AI语音独白,让这份疯狂有了数字时代的注解。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上海站的演出对原作进行了微妙调整。编剧廖一梅透露:"我们保留了90%的经典台词,但加入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已读不回''朋友圈权限'等新困境。"这种处理让25岁的剧本与当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马路对着手机屏幕咆哮"你为什么就是不回我消息"时,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和叹息。


文化消费新景观:为情感体验付费


《恋爱的犀牛》的长盛不衰,折射出文化消费的新趋势。大麦网数据显示,该剧观众中18-35岁群体占比高达78%,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2%。这些年轻人愿意为一场能触发强烈情感体验的演出支付溢价——2024版最高票价达880元,却依然秒罄。心理学上称为"情感代偿"现象:当现实生活过于克制,人们需要通过艺术消费来释放被压抑的情感需求。


更有趣的是观剧后的社交传播。小红书上"犀牛打卡"话题已有3.2亿浏览量,观众们分享着泪湿的口罩、写满感想的场刊和剧场门口的拥抱。这种观剧—共情—分享的闭环,让《恋爱的犀牛》超越了单纯的演出,成为都市青年的情感仪式。正如一位观众在微博所写:"看《犀牛》成了我的情感年检——如果还能为别人的爱情流泪,说明自己还没完全麻木。"


在算法推荐、精准匹配大行其道的今天,《恋爱的犀牛》顽固地提醒着我们:爱情最动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无法被计算的笨拙与疯狂。2024年的上海观众走进剧场,或许不只是为了重温经典,更是为了确认自己尚未完全丧失那种"视爱如命"的能力。当大幕拉开,那句"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再次响起时,整个剧场集体屏息的瞬间,就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反抗。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