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姐奶水长大,靠五姐卖钢琴圆梦,成名后给 8 个兄姐买套房
更新时间:2025-07-10 23:28 浏览量:2
你敢信吗?这个如今在银幕上光芒万丈的男人,小时候竟是靠大姐的奶水活下来的。3 岁丧父,全家 9 张嘴等着吃饭,母亲卖红薯供他长大,哥哥姐姐们勒紧裤腰带送他上学,五姐更是卖掉孩子的钢琴凑学费。他跑了十几年龙套,演尸体、做替身,39 岁才靠一句 “接着奏乐接着舞” 爆红,可成名后第一件事,竟是给 8 个兄姐每人买了一套房。于和伟的人生,比他演的任何剧本都动人。
1971 年的辽宁抚顺,于和伟出生在一个挤着 9 个孩子的家庭。母亲生他时已经 45 岁,身体早就垮了,连一口奶水都挤不出来。就在全家急得团团转时,24 岁的大姐刚生完孩子,二话不说把他抱回自己家:“我来喂!”那时大姐的孩子也才几个月,她就这么一边奶着自己的娃,一边奶着这个最小的弟弟。于和伟后来总说:“没有大姐,就没有我。” 可这家人的苦,才刚刚开始。
3 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家里的顶梁柱说没就没了。不识字的母亲抹掉眼泪,推着小车就上了街,寒冬腊月里卖红薯,手冻得像紫萝卜。于和伟跟着母亲在街头吆喝,看着母亲累得直不起腰,看着哥哥姐姐们初中没读完就进厂做工 —— 大哥去了煤矿,二姐进了纺织厂,三哥蹬三轮车,挣来的钱一分一分攒起来,全塞给了他:“小弟,你好好读书,咱家就指望你了。”
初中毕业,他考上抚顺幼儿师范学校,学费是兄姐们你五块我十块凑的;后来进了话剧团当老师,母亲总算松了口气:“铁饭碗,稳了!” 可没人知道,他看着舞台上的聚光灯,心里早埋下了一个滚烫的梦。
“妈,我想考上海戏剧学院。” 当于和伟说出这句话时,母亲手里的红薯筐 “哐当” 掉在地上。“放着好好的老师不当,去学那唱唱跳跳的?能当饭吃?” 母亲红着眼骂他,可他知道,母亲是怕了,怕他像家里人一样,一辈子在苦日子里打转。
他自己也犹豫过,直到八个兄姐围坐在一起,大姐拍板:“他有心气,就让他试试!砸锅卖铁咱也供!” 可学费是座大山 ——4000 块,在 90 年代的东北,够普通人家攒好几年。
就在他准备放弃时,五姐揣着一沓钱找到他,手还在抖:“去上海!钱够了。” 后来他才知道,五姐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 孩子刚学了半年的钢琴,狠狠心卖掉了。那架钢琴,是五姐夫妻俩省吃俭用给孩子买的希望,却成了他追梦的 “船票”。
到了上海戏剧学院,于和伟活得像个上紧发条的钟。白天啃专业书,晚上就去送外卖、洗盘子,宿舍熄灯了,他还在路灯下练台词。同学劝他歇歇,他总说:“我不敢停,我身上背着一家人的盼头。”
1996 年毕业,现实给了他狠狠一拳。没背景、没人脉,他只能从群演做起。在片场演 “尸体”,一躺就是一下午,冬天冻得浑身僵硬也不敢动;做武打替身,从两米高的台子摔下来,半天爬不起来,一天挣 200 块,刚够交房租。
三十多岁时,他还在各种剧里演小配角,同学有的成了主角,有的转了行,他躲在出租屋里偷偷问妻子:“我是不是真的选错了?” 妻子攥着他的手说:“你演的每个小人物都有魂,总会有人看到的。”这句话,他记了十年。
2010 年,《新三国》里的刘备让他小火了一把,可真正让他破圈的,是那句带着点荒诞的 “接着奏乐接着舞”。网友们翻出这段视频疯狂转发,有人说他演得 “疯批又带感”,可没人知道,为了这个角色,他把《三国志》翻得卷了边。
从那以后,他像开了挂:《军事联盟》里的曹操,狠辣中藏着枭雄的悲凉;《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狂放里带着理想的炽烈。观众说他 “演谁像谁”,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角色里,藏着他吃过的苦、见过的难、还有家人教他的韧。
爆红后,于和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买豪车豪宅,而是回了趟抚顺老家。他没提前打招呼,一进门就说:“哥姐,我给你们每人买了套房,写好了你们的名字。”大哥红了眼眶:“小弟,你出息了,不用……” 他打断大哥:“当年你们把口粮省给我,把学费凑给我,这点算啥?” 可说着说着,他自己先掉了泪 —— 大姐在他上大学时就因肝癌去世了,母亲也没能等到他功成名就,“她们最疼我,却没享过一天福。”
如今的于和伟,是飞天奖、白玉兰奖加身的影帝,可只要不拍戏,他就往抚顺跑。三哥开了家包子铺,他穿着围裙就去帮忙擀皮,街坊邻居喊他 “小伟”,他乐呵呵地应着,和小时候那个跟着母亲卖红薯的少年没两样。于和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顶流,从来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而是靠人品立起来的。他吃过最深的苦,也受过最暖的爱,所以懂得把日子过成感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