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 | 双轮驱动:从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中看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创作创新
更新时间:2025-07-23 16:01 浏览量:2
双轮驱动:从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中看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创作创新
当七月的晚风轻拂过敕勒川,2025年乌兰牧骑月于7月17日画上圆满句点。在这艺术绽放的三十个日夜中,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带来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犹如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以24场倾情演绎完成了它的首轮华彩亮相。场场爆满的成绩、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与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共同印证了这场艺术实验的成功,完成了对“红色文艺轻骑兵”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舞台艺术的突破,更在于其构建了“艺术表达创新×生产关系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型,为新时代乌兰牧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舞台革命:沉浸式重构乌兰牧骑叙事语法
体裁创新激活文化记忆
在纪念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以先锋的形式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文化表达。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深情礼赞,更是一场颠覆乌兰牧骑创作传统的戏剧实验。
沉浸式的形式虽然在文旅演出中屡见不鲜,但对于乌兰牧骑创作来讲,仍是一次极具勇气的探索。《乌兰牧骑》以“空间叙事”为核心艺术策略,首先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物理边界,继而消解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将整个剧场空间转化为流动的叙事场域。当观众步入剧场,便即刻置身于一个可触摸的历史语境——蒸汽火车的鸣笛刺破时空,江南桂花香息萦绕鼻尖,乌兰牧骑队员的歌声从多维空间涌来。这种多感官唤醒机制,让60年的岁月痕迹变得可感可触。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跟随老队员额尔登的记忆长河“流动”,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从观看到参与的身份转换。那些曾定格在旧照片中的历史场景,此刻化作有温度的叙事主体,与每位观众进行着跨越甲子的灵魂对话。当巡演地图在脚下铺展,当队员的旧物在掌心传递,这场“记忆的迁徙”最终指向的,是“人民艺术为人民”这一永恒的精神坐标。
多感官叙事催化情感升华
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的体裁创新,绝非技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具体剧情为骨架、以沉浸体验为肌理,让乌兰牧骑的精神内核在观众的亲历感中逐渐清晰。
剧目开篇于灯火通明的展厅,新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正在为观众们讲解六十年前乌兰牧骑队员们第一次全国巡演的故事。当第一代巡演队员额尔登老人亲临现场,与现场的乌兰牧骑小家属探讨“忠孝不能两全”的价值抉择时,观众便随其记忆踏上跨越时空的巡演之旅。
灯光骤暗的瞬间,观众转身即置身在1965年的火车站月台——蒸汽火车的白雾漫过脚踝,少年额尔登因迟到遭队长巴图训斥。这种空间跃迁绝非简单的场景切换,而是解构并重构人物精神图谱的隐形力量。
当记忆闪回“城市剧场突发事故”,观众步入复刻的六十年代剧场——初登大舞台的少年额尔登将珍若生命的马头琴倚在灯光架旁,炽热的聚光灯烤焦琴箱的瞬间,观众仿佛嗅到松木焦糊的气味;随着环绕式音响声场的变换,引导观众穿梭于剧场内舞台、后台、化妆间等不同区域,我们也随之目睹额尔登与剧场经理争执,以及队员们在演出濒临取消时的群像反应。当剧情推进到“暴雨断路”,观众站在“泥泞山道”上,亲历队员们的灵魂拷问——额尔登担忧泥石流风险高喊“不能去”,巴图队长却指向远方:“孩子们都等着呢,不管怎么样也要去!”这些空间不再是叙事背景,而是额尔登成长的见证者。
当狂风暴雪与高原反应袭来,队员患肺炎仍坚持为哨所战士演出,当战士们在齐膝积雪中如界碑般屹立,用嘶哑却坚定的嗓音喊出“请祖国人民放心!宁向前一步死,绝不向后半步生!”的誓言时,这场演出已超越艺术表演的范畴。观众眼眶中的热泪,既是对忠诚卫士与“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致敬,更是灵魂受到精神洗礼的明证——此刻舞台上的每一段旋律,每一个舞姿,都化作信仰的火种,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以艺术之名镌刻于心。这种从艺术感染力向精神感召力的升华,恰是乌兰牧骑“传递党的声音与关怀”最生动的诠释。
城市剧场镁光灯照见少年额尔登的莽撞,暴雨山路映现队员的赤诚,雪山哨所冰凌最终折射出艺术家淬炼后的灵魂。当观众抬脚跨过不同年代的门槛,“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的誓言便从标语化作有温度的生命刻度,在空间转换间完成从口号到信仰的蜕变。
由此可见,《乌兰牧骑》的体裁创新,本质上是以沉浸式的“体验逻辑”取代了传统的“讲述逻辑”。当额尔登的成长历程转化为观众脚下的足迹、眼角的泪光与心中的共鸣,乌兰牧骑精神便超越了历史课本的抽象概念,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活态记忆。这种创新实践,彰显了沉浸式戏剧对乌兰牧骑艺术表达的突破性价值——让传统不只是被看见,更能被“亲历”。
机制进化:联合出品注入创作新动能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滋养”,构建“学·创·演”新范式
当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的创作团队与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的技术骨干在排练场完成最后一次联排时,一个兼具实践价值与象征意义的时刻已然定格——这场跨越层级的艺术协作,不仅是“资源共享、基层赋能”理念的深度落地,更标志着乌兰牧骑在创作机制上的时代性突破。作为纪念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的重点项目,《乌兰牧骑》通过区直与盟级乌兰牧骑的联合创作,在文化传承、基层服务、人才培养等维度,构建起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创·演”新范式,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创作生态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此次联合创作,是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以演代培”培训体系的深化实践。乌兰牧骑“学·创·演”机制自2022年全面推行以来,已形成“学习培训—创作生产—演出服务”的闭环体系。通过2023年启动的“学·创·演”联动巡演,更让直属乌兰牧骑与基层乌兰牧骑在共同开展“点单式”惠民演出的实践中,淬炼出“以演代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合排练、联动巡演完成对基层乌兰牧骑演员、编创人员、舞台技术人员的系统性赋能。《乌兰牧骑》的联合出品,则将这一模式推向新高度:特邀戏剧导演、形体指导先提升直属乌兰牧骑队员的专业素养,再通过剧目的“标准化复制”,既实现区直对基层的表演能力传导,又破解了基层创作经费短缺、排剧困难的现实困境,让优质艺术资源如草原溪流般自然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更具突破性的是“技术反哺”的双向流动。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在长期基层巡演中积累的舞台搭建经验,在沉浸式戏剧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基层队员参与演出的舞台技术、舞美置景工作,以“接地气”的实践经验反哺直属乌兰牧骑团队,实现了区直乌兰牧骑与基层队伍的优势互补。这种双向滋养并非孤例: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与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联合创作的《幸福节拍舞起来》,便凭借这种协作模式斩获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创作、表演双料一等奖;而《乌兰牧骑》则通过“区直示范+基层转化”的路径,由直属乌兰牧骑完成首轮标杆性演出,再由锡盟团队接力完成第二轮在地化呈现,形成“创作—演出实践—修改提升”的螺旋上升,让传统艺术在现代舞台表达中焕发新生。
双轮驱动促进艺术创新与机制革新的共生共荣
当舞台灯光渐暗,年迈的额尔登与青年时期的“自己”隔空对唱,两个时空的身影在谢幕时刻紧紧相拥,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舞台瞬间,恰似乌兰牧骑创新路径的隐喻——艺术表达之轮(沉浸式)与生产关系之轮(联合出品)的咬合转动。前者解决“如何讲好故事”的命题,让“不漏掉一个蒙古包”的誓言通过多感官体验变得可触可感;后者破解“谁来持续创作”的困境,构建起专业性与在地性互补的生态体系。这种双轮驱动绝非简单并列,而是相互成就的有机整体:沉浸式的艺术表达需要基层团队的技术支撑才能落地,联合出品的机制创新则需要艺术突破来验证价值,二者共同构成文化创新的良性循环。
《乌兰牧骑》的协作实践,为乌兰牧骑精神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深刻启示:坚守传统不等于固步自封,回应时代亦非割裂根脉。从“满天星”式的分散创作到“一团火”式联合出品,从经典作品的守正传承到跨媒介的融合探索,乌兰牧骑始终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当这面“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在新时代的草原上迎风招展,其耀眼的光芒不仅来自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源于创作机制的进化——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的生命力,让乌兰牧骑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能以鲜活的姿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