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剧称王的时代,他们为什么还在坚持走收入微薄的戏剧之路?|首尔小剧场系列二
更新时间:2025-07-23 18:45 浏览量:1
星期一晚上6点出头,首尔大学路附近的一处地下室里,来自“诸子百家”剧团的6名戏剧演员正在排练《自立日记》。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出生于1973年,两名老幺则都是26岁。
这一带不仅小剧场众多,排练室也举目皆是。因为戏剧演员的收入普遍较低,租不起条件优越的排练室,这样的地下室便成为了大家出于经济实惠考虑的首选。这间排练室不过10来平方米,卫生间状况相当糟糕,因此大家都已习惯了方便完再来排练。
像这样的排练室,一小时的租金在6000至7000韩元之间(注:相当于人民币40-50元左右)。剧团是由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戏剧·音乐剧委员李勋京在2010年成立的,迄今成员已经换了几批,但永远有对戏剧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以及不那么年轻的人加入。
相对于很多剧团而言,这些演员公开演出的机会较多——虽然收入并不高。不过对他们来说,戏剧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无关乎收入。
就像排练室墙上不知被谁挂上去的一块木牌上写的一句英语:keep breathing(保持呼吸)。人活着是要呼吸的,而只有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时,他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和存在。
这个年纪有什么好考虑的?把你想做的都去尝试一遍就可以
尽管大学路有“韩国百老汇”之称,而整个首尔的剧场总和也超过了160家,但在这里,戏剧仍旧算是一门小众艺术。在人口近5200万的韩国,戏剧相关从业者不到1万人。
那些众所周知的大牌艺术院校录取比例不到1/130,普通一些的也达到了1/30。而在这些进入艺术院校的学生中,仅有不到40%的人在毕业后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虽然专业人才流失率大,但那些选择留在戏剧行业内的以及出于对于戏剧的热爱从其他领域半道加入的人依然源源不断。正是从业者的这份热爱和投入,使得韩国的戏剧艺术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保持着优势。
“诸子百家”剧团的演员申盛美告诉我们,自己最初对于演艺着迷是因为香港电影当年在韩国特别风靡,张国荣、王祖贤等明星可谓家喻户晓。她出生于1973年,和《请回答1988》里聚集在阿泽家看《英雄本色》的五个双门洞少年几乎同龄。
因为喜欢看成龙的功夫片,申盛美萌生了演员梦,她想成为一名动作片演员。当她终于下定决心进入剧团的时候,年纪已经比较大,但还是被剧团代表李勋京接纳了。“通过戏剧来实现梦想的过程,让我体会到戏剧演员应该是特别真诚、谦逊的,也让我变成更好的人。”她感慨,“这不是一份轻浮的职业,而需要用珍重、谨慎的态度对待它。”
每个涉足戏剧的演员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28岁的张炫浩原本是一名内向社恐的数学少年。因为一次意外,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去世了,这让他一时间觉得人生失去了目标,陷入少年的彷徨中。他在迷茫时找父亲聊天,说自己不确定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这个年纪有什么好考虑的?把你想做的都去尝试一遍就可以。”父亲告诉他。张炫浩想,如果学戏剧的话就可以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他决定投身戏剧。
在尝试戏剧的过程中,他的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我在加入这个剧团前后的差异很大,对我来说,艺术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
31岁的田奎旻相信,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戏剧对于当下时代的反映是最忠实的。“戏剧就像是一座桥,”他说,“连接起演员和观众,艺术和现实,好的戏剧具有让世界为之改变的能力。”
金正植、李祐珍和宏显智都是剧团的后辈,他们形容自己和戏剧之间的关系就像双向奔赴的恋爱一样。“那些出生长大在不同环境里的人们,为了排演一部剧,聚集到了同一个地方。”26岁的宏显智说,“这是一个让我非常享受的过程。”
担任《自立日记》这部剧导演的是30岁的金宏朱,他解释,虽然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网络时代,也许拍摄一部短剧更容易爆火,但戏剧这种形式是难以取代的。“在我们看一部短剧的时候能够清晰地去解析片子的内容,但是戏剧却有一种让人想象的空间,一种特有的留白。而我喜欢这种在现场观看、体会的氛围,这和在屏幕前看是不一样的。
为了戏剧辞去研究所工作父亲一气之下将她电话拉黑
小小一间排练室,利用率却很高。晚上7点30,另一个叫soul的剧团从“诸子百家”手中接过了锁门的钥匙。这个晚上剩余的时间,就是他们的了。
“soul”剧团有三名成员组成:1989年出生的导演宣承秀,以及两名分别出生于1978年和1992年的演员朴正林和朴奚兰。宣承秀已经是一名父亲,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在戏剧行当之外,平时在眼镜店工作。每个排练日,从眼镜店下班的他会坐上30分钟的巴士赶来这里。相比单程花费需一小时的团员朴奚兰,已经算是便利的。
23岁这年,此前专攻盘索里(注:朝鲜族说唱音乐)的宣承秀决定转行表演戏剧。他做过演员,后来又成为了导演。作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宣承秀为此在很长时间里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因为盘索里艺术家在韩国的地位很高,原先的同行们便奚落他,一个唱盘索里的人怎么可以不务正业去演戏剧;而戏剧界的同侪也看不起这个半途出道的演员。
但对他来说,戏剧创作带来的成就感永远比痛苦更真实。宣承秀回忆,第一次看到自己创作的剧被搬上舞台时,在台下哭到难以自已。是一种辛酸被压抑后的释放,但更多的却是感恩。
他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创作一部能感动所有人的戏剧。“当你站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看着台上的演出和台下的反应,那种感觉是最好的。比如一个被你悄悄埋下的笑点,如果成功引起观众的一片笑声,这种满足感难以言喻,会有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的感觉。”
朴正林是剧团里年龄最大的,她接触戏剧这一行已经足足25年了。因为经济方面一直比较拮据,中途差点被迫放弃,但对于表演的热爱还是让她坚持了下来。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热爱付出了足够大的代价。朴奚兰大学毕业于化学工程,此后一直在研究所工作,原本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但她决心为了戏剧辞掉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因为知道会遭遇家人的激烈反对,因此直到辞职一年以后才告诉了父母。父亲一气之下把她的电话拉入了黑名单,后来在母亲的说服下去看了女儿的演出,才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最终成了她的粉丝。
收入永远是个问题,在韩国不到1万人的戏剧从业者中,绝大多数需要依靠打两份工才能维系生活。“诸子百家”剧团的代表李勋京因此感叹,“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个行业不赚钱还有这么多人从事?这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