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71岁陈佩斯亿元巨制,未上映竟被 “轰下台”,剧情比电影还精彩

更新时间:2025-07-24 17:35  浏览量:1

71 岁的陈佩斯,那可是卯足了劲,砸下上亿元拍电影,结果呢?竟被流量电影像踢皮球一样,无情 “踹下台”。

影院呢,就轻飘飘一句 “调档”,仿佛把陈佩斯的心血当儿戏。

陈佩斯啥也没说,红着眼圈,对着全国观众深深一鞠躬,轻声挤出句 “对不起”,这一幕,看得人心里怪不是滋味。

1. 十年磨一剑,《戏台》的坎坷诞生路

从话剧舞台华丽转身到大银幕,《戏台》对陈佩斯来说,那可不只是一部电影,简直就是他艺术理想的 “终极告白”。

这部电影从筹备到准备上映,那叫一个历经波折,整整十年,比唐僧取经还难。

《戏台》的构思,最早是从话剧舞台上的同名剧目得来的。

为了讲好这个戏班子在动荡年代坚守信念的故事,剧本改了又改,陈佩斯那叫一个精益求精。

可谁能想到,这个坚守的 “信念”,在当下这市场环境里,就像个异类,格格不入。

三家投资方,说撤资就撤资,一下子卷走了 6000 多万元,这可把陈佩斯急坏了。

电影开拍前,账面上可怜巴巴,只剩不到百万。这时候换别人,估计早打退堂鼓了,可陈佩斯偏不,他直接把北京昌平的房子抵押了,儿子陈大愚也赶紧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支持老爸,这父子俩,真是拼了。

嘿,你还别说,一家人齐心协力,愣是凑出 1.02 亿,把《戏台》从 “泥坑” 里给拉了出来。

虽说资金紧张得很,但《戏台》在细节上那可是一点不含糊。

剧组的服化道,全是手工定制,那叫一个精致。演员们也都不含糊,坚决不用替身。就说陈佩斯吧,一场雨戏,他亲自上阵拍了二十多遍,非要把水滴的密度和落点都搞得妥妥当当,这较真的劲儿,没谁了。

京剧桥段里的戏服,那是请苏州老艺人纯手工绣制的,一件大褂就得花三个月,这工艺,简直绝了。

电影里那座 1925 年的广和戏楼,竟然是按照 1:1 的比例实景搭建的,这手笔,简直了!道具组更是细心到极致,连群众演员手中拿的戏单,都严格按照历史资料复刻,就为了呈现最真实的年代感。

年过七旬的陈佩斯,在拍摄现场那叫一个拼命,坚持不用替身。高空拍摄、湿身戏、撞柱子…… 各种危险镜头,他统统亲自上。就拿一场攀登水车的镜头来说,他在 10 米高的台上,来回拍了近 30 次,这敬业精神,谁能不服?

撞木桩的动作戏,他更是不要命,不打气囊,脑袋实实在在地撞在木头上,把现场工作人员吓得直冒冷汗。他难道不知道危险吗?他只是不想让这场戏没了灵魂,这对艺术的执着,真让人感动。

不光是陈佩斯,黄渤也为了一场戏从两米高的台上跳下,结果旧伤复发,这也太拼了吧!余少群因为长期勒头扮戏,都出现缺氧症状了。

还有演员在现场差点晕厥过去,剧组没办法,连氧气瓶都备好了。这可不是他们傻,而是大家都知道《戏台》这个项目实在太不容易了,必须得拼尽全力。

2. 上映前夕风云突变,流量来袭 “戏台” 被挤

一切原本都该顺顺利利的。《戏台》早就定好了 7 月 17 日上映,预热宣传也搞得热火朝天,就等着和观众见面了。

可谁能想到,突然来了个提档潮,一下子把这位老艺术家的美好计划全打乱了。《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罗小黑战记 2》这些大流量作品,就像商量好似的,纷纷抢在同一时段宣布上映。

原本安排得好好的时间表,就这么被强行插队,乱成了一锅粥。

影院呢,就给了一句回应:“排片压力太大。” 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压力是市场对流量的过度倾斜。

不是《戏台》质量不好,而是它没有那些流量明星带来的 “带货力”。

没有资本撑腰,没有流量明星站台,也没有话题热搜炒作,《戏台》一夜之间就被影院赶到了午夜场。

有个影院经理甚至直言:“这电影放午夜场都嫌费电。” 这话听着可真够扎心的,但这就是现实啊。

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戏台》主演姜武的哥哥,竟然就是那部 “抢档” 影片《你行你上》的导演姜文。这戏里戏外的 “兄弟相争”,可真是让外界嗅到了浓浓的无奈。

7 月 14 日,陈佩斯亲自出面拍了段视频,红着眼圈说:“我们决定延后上映,对不起,是我们安排得不够好。”

最终《戏台》正式上映日期改到了 7 月 25 日。

镜头前的这句歉意,是一位老艺术家最后的尊严。但陈佩斯可没完全妥协。

就在 7 月 14 日,《戏台》同步开启点映模式,提前 11 天接受市场检验。

这一点映,观众的反应可热烈了,IMAX 厅临时改播《戏台》,走廊都站满了人,那场面,简直火爆。

点映三天,票房就突破了 4800 万,排片率也回升到了 20%。曾经被看轻的《戏台》,用口碑狠狠地反击了所有质疑。

3. 陈佩斯的沉浮人生,“戏台” 背后的坚守

要说陈佩斯,那可不是没经历过低谷。

80、90 年代,他凭借《吃面条》《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这些经典小品,在春晚的舞台上那可是大放异彩,站在了小品界的巅峰。

后来,他从八一厂辞职,自己创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集创作、制作、发行于一体的民营影视公司。

他拍的喜剧电影,能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动得稀里哗啦,可就是得不到业内认可,这可真是让人费解。

那些年,陈佩斯一个人忙前忙后,又是宣传,又是跑片,还得监票,自己拉着胶片跑遍全国去推广。

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倒闭了,孩子学费都交不起,兜里就剩 147 元,这日子,可真是够惨的。

但陈佩斯可没被打倒,他对喜剧的热爱那是深入骨髓。

他自掏腰包创办了 “大道喜剧院”,在话剧舞台上一演就是 20 年。《托儿》《阳台》《雷人晚餐》…… 这些话剧全国巡演超过千场,可受欢迎了。

他还在稻田边盖起了剧场,靠种地挣钱来贴补话剧制作,还因此得了个 “话剧农夫” 的称号,这操作,是不是很特别?

就算日子再苦,舞台上的陈佩斯始终站得笔直,那精气神,没得说。

如今他再次回归大银幕,带来了这部沉淀十年的《戏台》,他要的可不是热搜和流量这些虚的。

陈佩斯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观众看到不一样喜剧的机会。他想让大家看到,不用那些网络烂梗,也能拍出正经的喜剧;让大家知道,匠人精神还在;让大家明白,艺术不需要跪着求生。

结果呢,现实就像一巴掌,狠狠地打在了他脸上。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弯了弯腰。

影院经理可能不懂陈佩斯这份坚持,平台和院线只想着自己的收益和效率。

可观众懂啊!口碑的逆袭,不靠炒作,也不靠水军,就靠观众手中的一张电影票,靠每场结束后的那一场掌声。

这事儿啊,就像是对这个时代的一次大声提醒:可不是谁红谁就对,也不是有话题就代表正义,更不是谁 “咖位大” 就能决定别人能不能上映。

艺术家,可不该被当成 “流量的挡箭牌”。

陈佩斯的 “戏台”,可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对当今娱乐圈的一次灵魂拷问。

他用十年时间,就为了换一个位置,不是舞台上的位置,而是在观众心里的位置。

结语

这可不是一场简单的胜负对抗,而是一位老艺术家对热爱的执着坚守。

他也许输掉了市场的排位,但他却赢得了观众的尊重,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就像那句戏文说的:“戏比天大。” 对认真做事的人来说,时间就是最公正的裁判。

这场 “被排挤” 的风波,不但没让《戏台》黯淡,反而像一把火,把更多人吸引进了影院,都想去听陈佩斯讲完那台精彩绝伦的戏。

而我们,也能在那台戏里,找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执着与热爱,说不定还能引发一场关于艺术、流量与市场的大讨论呢,你说是不是?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