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都,随申Hi 一起AI |智能生活 24 小时:从博物馆到音乐会 藏着代码浪漫
更新时间:2025-07-25 18:30 浏览量:2
午后的阳光斜斜掠过博物馆的玻璃窗,你刚刚站定在一尊青铜器前,耳边就传来温和的声音:“想知道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吗?”屏幕跳出动画解读 ,指尖轻点 ,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已经清晰呈现。
傍晚时分,戴上 VR 眼镜,你又踏上了一段非凡之旅:从古埃及金字塔到宋 朝的街市 ,在 AI 与 VR、XR 等多种技术的配合下 ,这段穿越之旅真实得让你忍 不住伸手去触碰。
而当夜幕降临时 ,音乐厅的灯光渐暗。民乐响起的瞬间 ,你闭着眼就能想象 出二十四节气的流转:春分的温润、冬至的凛冽 ,全藏在旋律里——不只是古筝 与唢呐的交织 ,还有代码的智慧闪现 。掌声之中 ,有关 AI 与文化生活的灵感不 断涌现:传统的厚重、科技的灵动 ,共同酿出了触手可及的愉悦。
AI+博物馆:从导览到策展 ,从线下到云端推开博物馆厚重的木门,古老的砖墙里正涌动着技术的 新意。近年来,上海各大博物馆的智慧化升级悄然改变着观 展体验——站在展柜前,多种技术已经悄悄织起一张交互的 网,让观众在光影交错的虚实之间,触到文明流淌的温度。
最直观的变化 ,当属 AI 导览带来的新鲜感 。今年 5 月,上海博物馆升级了智慧导览服务,把人工智能“AI 尚 博”植入到观众服务的功能中。于是,观众就拥有了一位随 时待命的讲解员,提问一句文物背后的故事,耳边就传来清 晰的解答;若想换种方式了解,屏幕上还可能跳出动画解析 ……260 余件珍品就这样在语音、视频与互动中活了过来。 “没想到现在 AI 导览的反应速度那么快,有问有答,能介 绍的内容也更丰富了 ”,博物馆爱好者李琴的感叹,是无数 观众的共鸣。
而对曾被门槛挡住的残障朋友来说 ,这份变化更像一 束暖光。7 月初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里,近百位参 观者握着导览机缓缓前行。视障者的指尖划过机身,机器便 把展柜里的展品变成清晰柔和的絮语 ;听障人士走到展品 前,AOA 定位系统早已“算准 ”脚步,字幕与手语视频同 步亮起。“手语视频导览、文字语音同步,听障朋友能自如 享受展览的每个细节 ”,有人在朋友圈里敲下这句话,专业 与温度彰显了无障碍的意义。
转身走进展厅深处 ,新技术正把展览变成可触摸的梦 境:上海博物馆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特别呈现的 “消失的法老——沉浸式探索体验”,观众仿佛跟着光 束穿越到尼罗河畔;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 的 “穿 越星河”XR 沉浸式天文科普体验,或许伸手就能摘到一颗 “星星”。新的技术正在重塑观众对展览的印象:文物是活 的,体验是近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
更妙的是策展时的新灵感。2024 年 11 月亮相上海博 物馆东馆的 “满庭芳菲:卡地亚的艺术魔力 ”展,蔡国强团 队的 AI 模型 cAITM 与艺术家共舞 ,江南的烟雨与数字的 流光在展陈中交织。
而当观众依依不舍地走出博物馆,时空的边界也在 AI 的魔法中变得柔软: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窝在沙发里 点开屏幕,百视通联手上海博物馆打造 “数字孪生博物馆” 已经近在眼前—依托 AIGC、VR/AR、超高清等技术,结 合上海博物馆国内领先的文博数据集 ,海量馆藏珍品打破 线下空间与时间限制,以更生动的展现形式出现在眼前。
无论是线下的博物馆 ,或是线上的 “数字孪生博物 馆”,融合 VR/AR/MR 等技术 ,你或许在家里就有机会 “走进 ”古代街市,看匠人浇筑青铜器;而在进一步整合文 化资源的前提下 ,此类项目的成功经验更可以复制到上海 160 多座博物馆和展览馆,规划特色数字文旅线路,真正实 现 “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美好愿景。你由此懂得,AI 能做的,是让整座城市都变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每 个行走其间的人,都在触摸文明最鲜活的模样。
AI+艺术:探索未来艺术 ,为传统注入新的可能4 月春日 ,在上海音乐厅,“数字缪斯——音乐科技融 创节”如约而至。你能体验到一系列 AI 科技与音乐、艺术 巧妙融合的现场。
在 AI 故事小酒馆里,你可以与 AI 调酒师对话,告诉 它你此刻的心情。几分钟之后,你就会得到一杯独家定制的 特饮,里面藏着被读懂的酸甜苦辣。
在 “古筝×AI”视听音乐会上,你除了能听到现场的 演奏,还能在现场大屏看到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音轨、视觉 影像,它们与演奏的每一个音符交互变化。那一刻,音乐既 以声音的形式流入你的耳朵 ,又以一种可以看见的方式呈 现在眼前。
而在《陀螺游戏——音乐肢体交互剧场》中,一套名为 iMSS 的动态捕捉系统派上了大用场。这一系统在现场通过 两台摄像头 ,实时捕捉三位舞者的肢体动作乃至五官表情, 并配合舞者的动作表现力,比如动与静、快与慢、收与放等不 同状态,激活着预制的不同声音单元。舞者不再是跟随准备 好的伴奏起舞,而是成了现场音乐的 “即兴演奏者”。
小剧场的体验如果还不过瘾 ,那么一场科技感十足的 音乐会或许可以让你大饱耳福。
6 月初夏的徐汇滨江,晚风伴随着江水的温润,一旁的 西岸大剧院灯火通明。舞台上靛蓝幕布缓缓降落,字幕上敲 下了一行行代码以及自由、深情、舒展、金属等关键词 。20 多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用唢呐、古筝、阮等数十件民族 乐器,丝滑奏出了风格各异的国乐旋律。
如果没有提前被剧透 ,人们大概很难听出音乐会上的 这些作品全部是由 AI 作曲而成的。
这是上海民族乐团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天琴实验室共 同打造的全国首台 AI 与国乐音乐会 《零·壹| 中国色》, 也是腾讯音乐和腾讯 AI Lab 联合研发的琴乐大模型首次 应用到与上海民族乐团的合作中。
唢呐演奏家胡晨韵提前给这个大模型 “投喂 ”了一些 唢呐的音频,试图让 AI 经过采集和训练,能够在作曲时充 分展现唢呐这件乐器的特点和魅力 ;乐团琵琶声部首席俞 冰则在听过 AI 的学习成果之后感慨:“没想到 AI 在保留 琵琶原有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流行元素,写出来的旋律更贴 合时下年轻人的听感了。”
演出当晚,演奏家们身着对应曲目色彩的极简服饰,在 舞台上形成流动的色块矩阵 ;全息投影将古典诗句与音乐 情绪形成互文;甚至连乐器摆位都经过精密计算,确保每个 音符都能在空间中完美共振 ;实时投射的 AI 生成音乐关 键词数据流,形成独特的数字美学景观。
自从去年 4 月首演以来,《零·壹|中国色》以剧场版、校园版、巡演版等多版本形式,在不同场景中展现了科技与 艺术的融合之美。在 1862 艺术中心的工业风空间,巨型玻 璃幕墙外的浦江日景和夜景融入舞台 ,形成音乐与城市共 生的沉浸体验;而在上海音乐厅、上海西岸大剧院、中山市 文化艺术中心等剧场,中国色在镜框式舞台上恣意渲染,营 造出极具张力的视听场域。
融入了科技的艺术 ,正在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走进我们 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