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秦腔戏剧的出路,是艺术的守正追真,还是杂糅性的异化?

更新时间:2025-07-23 15:09  浏览量:1

前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秦腔的小文章:https://m.toutiao.com/is/c4dmNYHiLoU/ - 三女掌门,金子招牌当珍惜。关于秦腔的一点浅见。 - 今日头条 - 今日头条。引来不少秦腔爱好者的关注,后来补发于《大秦腔》杂志,也有读者批评“只是写了一个皮毛”。本来不想再写关于秦腔的文章,但有朋友发来关于秦腔《红河谷》的评论,并希望与我讨论。一个艺术作品,没有批评与讨论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也肯定无法走远。当年八个样板戏负责人“十年磨一戏”的说法绝对是金玉良言。

最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红河谷》,座谈会专家以及官媒齐声叫好,但民间的批评、不认同度较高,甚至于有网友调研结果“100%不成功”。

笔者与几位朋友谈及此事,他们的评价:“只是一场把话剧改成歌剧的翻拍”“阵容庞大,梅花奖云集。音乐敢写敢做,时而歌曲,时而戏曲,场面很震撼”、“从舞美上讲很科技很时尚,舞台灯光色彩科幻效果,但就秦腔戏剧脱离较大,只能说是一台演艺”、”戏剧是大众文艺,搞西方歌剧那套满台实景就不是中国戏剧写意风格,也淡化了演员戏剧表演,成了歌剧加秦歌。大制作音乐也不甘落后,看似音乐效果強列,实细品共性音乐元素太多,秦味不浓。表演讲究排场气派,而戏剧独有的表演风格不突出。大制作又不能很好推广普及,这种新潮戏曲只能一步步把戏曲味创新完”“只是场面非常震撼”。

本人没有现场去看,只看了几个抖音片段,感觉确实离戏剧太远,离秦腔(表演、音乐、舞台等)更远。但愿不要再是“获了奖”“压箱底”“无后续”。一出戏剧,是否成功在于能不能走到基层去演出,老百姓能否是否认可,在于能否长期流传下来。一出《三滴血》演了一百年,许多传统戏更是流传几百年。大社、大院自己下乡演出,也还是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

秦腔戏剧有它自己的表演形式,秦腔音乐宝库更是非常丰富。 秦腔的出路在于守正追真,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陕西戏曲研究院的《祝福》、《洪湖赤卫队》就是成功之作。秦腔的创新,其他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借鉴,但不能离开秦腔戏曲艺术的基本形式与程式,而绝不能是话剧(布景)、杂技(道具)、歌剧(音乐)、舞剧(表演)杂糅的异化。请几个外来的的歌剧、话剧、舞剧导演能排好秦腔(是否有其他因素不得而知)?一个几十年的剧团,没有自己好的秦腔戏剧导演?苏凤丽的《锁麟囊》就是最好的证明:整体75分。苏本人95分,剧本80分,音乐75分,导演60分。那些皇家西点厨子大制做的油泼扯面还有面味吗?有人愿意买吗?

希望主管官员和掌门人能多为秦腔艺术和院团的发展着想,不要一味地围绕少数几个人获奖。回想许多前辈艺术家和大师们,从未获过什么国家奖,也没有评过几级演员,但其不少经典唱段至今深入人心,流传不辍。正应了那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穿一个马甲也不能成为忍者神龟。7希望领导们能够沉下下来,多思考秦腔艺术的路怎么走?几大院团人才济济,青年才俊不少,多给年轻人些机会,好好守正追真,排好戏,唱好戏,尽力保护好祖宗留下来的几块招牌吧。

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就不能进步。但认识到差距要有水平,承认差距要有胸怀,改正错误要有勇气。

只是一个秦腔爱好者的个人观点,不一定对。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秦腔这个艺术瑰宝。[祈祷][祈祷][祈祷]

注:照片来自网络。

#秦腔##守正##追真##创新##艺术##异化#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