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依林:扎根本土的戏剧创作——论云南艺术学院飞翔剧社
更新时间:2025-07-29 20:49 浏览量:2
【摘要】云南艺术学院飞翔剧社是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它自成立起就将创作原创剧目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并利用庭院这一扎根于昆明文化的特殊演出空间,演出了许多优秀的原创及经典改编剧目,扩大了校园戏剧的受众,走进了市民社会,为校园戏剧培养了忠实的观众。同时,飞翔剧社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问题,它并没有建立健全的传播机制。
【关键词】飞翔剧社;校园戏剧;庭院话剧;校园剧社
校园戏剧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舞台戏剧活动的总称,通常情况下指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剧社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及其作品。校园剧社则是校园戏剧的主要载体,它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欣赏戏剧的机会,培养了忠实的观众,为热爱戏剧的学生提供了创作实践的平台。云南艺术学院飞翔剧社是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立志于创作具备探索、实验精神的原创剧目。飞翔剧社在戏剧交流比赛活动上的多次精彩亮相,不仅向其他校园剧社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也证明了地处偏远的昆明也是校园戏剧的一块高地。
一、飞翔剧社的发展史
云南艺术学院飞翔剧社最早成立于1992年,是由蹇河沿老师带领第一届戏文班创立。2015年,杨军老师导演的原创剧目《11站台》入围了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值此契机正好要成立一个话剧社,以做学生的戏剧为宗旨。在征询蹇河沿老师的同意后,新的飞翔剧社应运而生。飞翔剧社社团成员是由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主,其他专业相互支持、交流的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坚持自编、自导、自演,立志于创作具有探索、实验精神的原创剧目。从恢复创建以来,飞翔剧社先后推出《11站台》、《尾生与丘》、《夏洛特烦恼》、《女仆》、《冷焰火》、《情书》、《城市:今夜不哭》、《男人和女人的事》、《喜逼婚》等多个剧目。此外,飞翔剧社还牵头,联合云南其他高校,创建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联盟,为云南戏剧生态助力。
2015年,由杨军老师指导的原创话剧《11站台》和方冠男老师指导的原创话剧《尾生与丘》代表飞翔剧社参加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在来自全国各地多个校园剧社和剧目的层层遴选中,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两剧均获得2015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其中《11站台》同时获得“最佳演出奖”,初步打响了飞翔剧社的名气。2016年,由飞翔剧社所排演的校园舞台剧《夏洛特烦恼》,受到了由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和云南省话剧院联合发起的“戏聚汇——云南小剧场话剧人沙龙”文化活动启动仪式的演出邀请。飞翔剧社作为整个云南地区校园剧社的代表,是唯一一个受到演出邀请的戏剧社团,《夏洛特烦恼》也是此次展演活动的开幕大戏,并最终荣获“优秀演出奖”。2017年,飞翔剧社加入到马家大院“庭院话剧”青年扶持计划当中,带来了四部原创以及经典改编的作品,分别是由经典作品让·日奈的《女仆》改编的民国版《女仆》、原创庭院话剧《冷焰火》、经典作品改编《情书》、以及原创庭院话剧《城市:今夜不哭》。作为云南校园戏剧社团中的一支年轻力量,飞翔剧社在一次次的创作演出中逐步在云南戏剧生态圈中扎下根来。
二、戏剧创作与演出
(一)良好的戏剧创作氛围
近年来,昆明市对话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重视起来。2016年举办的“首届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论坛”共有十多所高校的校园剧社参与,在此次论坛结束后,还成立了“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联盟”,飞翔剧社也参与其中。2016年,在云南省话剧院的资金和场地支持下,飞行剧社改编的校园版《夏洛特烦恼》作为“戏聚汇首届云南小剧场戏剧协同创新展演季”的第一个剧目在昆明新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此次活动是为了使热衷小剧场戏剧艺术的各界人士聚合起来打破壁垒,协同创新,拓展演剧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进戏剧团队间的沟通交流,逐步构建云南戏剧的良性生态。“云南小剧场话剧沙龙”的出现与“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联盟”的成立极大地活跃了昆明市话剧演出氛围。飞翔剧社携作品《夏洛特烦恼》亮相,彰显了校园戏剧是昆明市话剧演出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飞翔剧社作为整个云南地区校园剧社的代表,它见证了昆明市话剧演出生态圈中的一系列交流与互动。
成长于艺术类院校中的飞翔剧社,区别于综合类院校中的校园剧社,浓厚的艺术氛围为飞翔剧社的创作提供的肥沃的土壤。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2004年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起,“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这为校园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科背景支撑和专业的戏剧人才。飞翔剧社就是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组成的。除此之外,云南艺术学院的镜中人表演剧社、一束阳光戏剧社、鹤鸣剧社等众多戏剧社团,也为本校校园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二)扎实的原创剧本
原创剧本是校园戏剧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重要部分,为校园戏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原创校园戏剧的创作者包含有老师。飞翔剧社在新时代创建的契机就是由杨军老师导演的原创剧目《11站台》入围了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并获得优秀剧目奖、最佳演出奖。《11站台》讲述的是一个想回到过去的人和一个想要抵达未来的人,都在寻找一个叫做11站台的地方。他们不惜抛下一切,走过一个个站台,途径各种过往人事,站台里的人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留着自己的眼泪,经过的人依然前行寻找,用尽一生的寻找,发现那只是永远不可抵达的距离。飞翔剧社恢复重建之初是由更有生活经历和创作经验的老师带领剧社成员进行戏剧创作活动。
由学生作为编剧创作的话剧剧本是校园戏剧演出剧目的主要来源。“戏与别的艺术不一样,说到底是一种自由精神在公众面前公开地、集体地亮相。这种自由精神,天生不会顺从现存的文化道德规范。戏剧就是要在精神领域‘捣点乱子’。规规矩矩的东西根本不配称作戏。”反叛和创新是校园戏剧剧本创作的突出特点。飞翔剧社自恢复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原创剧本的创作,立志于创作具备探索、实验精神的原创剧目,并创作了《冷焰火》《城市:今夜不哭》《有意义?无意义?的戏》《喜逼婚》等多部优秀原创剧目。在原创话剧《逃匿》中,女孩从观众席上场,小混混被追逐时跑入观众席多次,懦弱的白领进行的现场采访等等,这些观演之间的互动使得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观众有时旁观,有时参与,有时不得不“被迫”走进剧情。
原创庭院话剧《喜逼婚》(编剧:崔文姝 导演:殷兆玥)以轻喜风格演绎在新旧思想对峙中的婚姻事,讲述的是民国二十年。与戴家小姐宛云有婚约的张少爷留洋归来之际,未婚妻宛云却被土匪掳上了山。在各种流言蜚语中,两位有情人互探心意,并坚守初心。在这部作品中,作为封建势力代表的戴老爷和提倡婚姻自主的新女性戴宛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一个亮点。戴耀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大家长式的人物形象,他虽然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但是又用“三从四德”来限制女儿的行为,以此来维护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利益需要。而女儿戴宛云受了新思想的冲击,充满了反抗精神,提倡婚姻自由,两人所代表的新旧思想不断地起冲突。编剧选择了封建残余与新思想相互碰撞的民国时期作为故事背景,却以轻喜风格来演绎这样严肃的故事。正如《喜逼婚》的编剧所说,“我追求一种淡淡的幽默、追求在嬉笑中潜藏着的无法抵抗的逼迫。”学生将自己对于人生、成长等问题的困惑和思考融入剧本中,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是学生受到内心的感召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有着活泼泼的生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话剧创作活动是一股与专业剧团创作演出截然不同的、青涩而又蓬勃力量。
(三)独特的教学演剧
教学演剧是设有戏剧实践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的以传授戏剧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的演剧活动,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飞翔剧社的原创话剧《关于“竞争”的四次方》获得第21届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评委会特别奖两项大奖。《关于“竞争”的四次方》全剧共计60分钟,通过四个形式各异的小故事进行巧妙串联,从四个维度探讨了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竞争”话题。 既有家庭中“爱的竞争”;也有社会行业的“激励竞争”;还有动物拟人化的“生存竞争”;更有高科技时代推导出的“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全剧构思新颖,叙事灵活自由,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引导青年学生正视“竞争”的存在,合理积极地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关于“竞争”的四次方》原为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编剧方向MFA的《剧场构作训练》课程成果,曾于2022年11月11日在戏剧学院114小剧场,作为课程成果展示演出。学生在经过编剧理论学习之后,把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呈现,为校园剧社的剧本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加高质量的来源。
(四)具有心理深度的剧目
飞翔剧社的创作非常重视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体察,在许多原创剧本中都能看出飞翔剧社对世界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的感受、人的追求、人的精神困惑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有意义?无意义?的戏》(编剧:支用慧 导演:关伟)讲述的是带着知识面具的伪学究教授遇到了一个自称来他家阳台取掉落内衣的女郎,两人围绕男女之间的历史是现象还是本质展开话题,在探讨中,教授逐渐解开了他虚伪面孔前的面具,显露出真实的自我。在这时教授的妻子冷梦回来了,向教授展示她在超市买的女士内衣,但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教授让她再重新买几条。当冷梦再次从超市回来时,她敲开的却是当年把女郎当做研究的工具的教授家的门。这个有点荒诞的剧对自我和社会进行了深刻思考,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理想之我”和“现实之我”的痛苦拉扯,就像这部戏的导演所说:“很多人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自身的‘正直’和‘高尚’等优良的品格,而那些多样的方式往往多是他们虚伪面孔前的面具罢了……”“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是少之又少的,那些真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内容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我们究竟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其实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与外表常常发生着分裂,每个人都具有几重人格、几副面孔。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每个人看到别人时,只能看到一个片面的他。观众在观看剧中人物的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观照自身,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拷问,如何在道德与秩序、善与恶、对与错之间保持理想人格,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城市:今夜不哭》(编剧、导演:祝康)讲述的是蜷缩在都市霓虹下的两个渺小的灵魂,他们都怀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在一个夜晚,这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偶然相遇,彼此相拥,慰藉取暖,一起渡过了人生的起落,在无奈和残酷的人生之下向死而生。戏剧小品《on air》讲述的是一个看似风光无限的优秀白领,实际上他的成长和工作压力之大我们并不了解,一个看似追求涨粉不惜代价的主播,他内心真正的需求我们也并不知道。在一个人与人都漠视、互不关心的现代社会中,大众内心的真正需求越来越不被重视。飞翔剧社借这些剧目表达了对于世界与社会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的感受、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五)扎根于昆明的演剧空间
2011年后,云南昆明出现了在庭院里演戏的现象,一些老宅庭院被民间戏剧团体使用,排戏演戏,戏剧活动空间悄然转移,庭院这一建筑因话剧的演出而成为昆明市独特的文化地标。庭院戏剧,就是以演出环境来概括戏剧活动发生的地点的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在庭院里演出的戏剧。庭院戏剧这一概念虽是在2015年《问心》一剧演出后才正式进入专家学者们的视野中,但它本身就是中国戏剧演出的历史长河中一种常见的演出样式,中国演剧自古以来就有在戏台、茶楼、会馆、庭院等场所演出的传统。“庭院戏剧在昆明,恰是在已有历史基因基础上的再度复现。”庭院戏剧为莲花池公园、得意居、马家大院等原本不是为了话剧演出而生的场所赋予了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新内涵,使其“老物新用”,吸引了一大批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观众。
庭院作为话剧的演出空间逐渐成为昆明市校园戏剧演出的一种趋势。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与云南省十六个地方政府合作,连续十八年开展“校地(企)合作”,马家大院、莲花池剧场等都是云南艺术学院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云南艺术学院借用庭院空间演剧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毕业的学生周芳于丽江木府编演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2017年,飞翔剧社在杨军、方冠男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马家大院演出了《冷焰火》《女仆》《情书》《城市,今夜不哭》四部庭院话剧。飞翔剧社创作的《女仆》入围2017马家大院“庭院话剧”青年扶持计划,它改编自让·日奈的荒诞派戏剧《女仆》(导演:张达),讲述的是两个年轻的女仆索朗日和克莱尔趁太太不在家,穿上太太的衣服,玩起了主仆扮演的游戏,两个女仆内心深处的欲望、自卑、嫉妒、仇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被无限放大。于是,她们精心设计了一场阴谋。在阴谋被揭穿后,她们重新开始扮演,在游戏中完成了错位谋杀,克莱尔以太太的身份喝下有毒的段花茶,走向死亡。对于校园戏剧的创作者来说,他们更重视自我的表达而非重复原作导演的表现,致力于以新颖的创意征服观众。飞翔剧社改编并排演的民国版庭院话剧《女仆》一改让·日奈的荒诞风,创作了一部不同于观众记忆中的《女仆》,但同样精彩的版本,并在当时创造了马家大院的最高上座率。飞翔剧社的《女仆》将故事背景放置在民国时期,与马家大院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筑相呼应,将庭院本身的历史和环境特色,与剧目演出的审美追求与文化情调将结合,给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审美体验,戏里戏外都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民国范儿。同时,马家大院“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砖木建筑的布局与结构,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框架,改变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空间关系,建立了三面的观剧空间,让观众可以全方位享受话剧魅力,收获与在传统的镜框式舞台的剧场中完全不同的观剧经验。在庭院这一特殊的演出空间排演话剧,不仅为剧目提供了符合故事背景的演剧环境,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原创庭院话剧《冷焰火》(编剧:郑艾倍 导演:尹璐、王明秀)讲述的是知名教授艾伦的一通电话让整个警察局忙得不可开交,他在电话中声称,在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放着一颗炸弹,全城人的性命按下倒计时。坐镇警署的科瑞恩警官在探案过程中,保卫了全城百姓的安全。庭院的四合天井、两层楼回廊的空间特点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剧情的爆发点。一部充满着西方气息的故事放在古色古香的中国庭院建筑中演出,中与西、新与旧发生碰撞,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收获了一种更加新奇的观剧体验。庭院作为校园戏剧的演出空间,场租不高,为飞翔剧社提供了走出校园的机会。庭院话剧采取售票制,售票所得的利润为飞翔剧社进行具有实验性质的话剧创作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剧社尝试更加高效、专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提供可能。“(南京大学)戏研所师生表示:希望以《罗密欧还是奥赛罗》的演出为契机,为校园戏剧培养更多的观众,并希望探索一条以‘票房’养校内戏剧演出的‘专业化’之路。”飞翔剧社演出的庭院话剧采取低票价路线,票价一般在几十到一百元之间,与专业剧院相比,飞翔剧社作为校园剧社,并不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更多的是将售票作为一种尝试,试图把学生演剧活动推向大众视线,通过“买票看戏”培养观众素质。
除此之外,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创作演出以小剧场戏剧演出居多。从1993年由蹇河沿担任编剧、李昭荣导演的《黑白祭》以来的几百个剧目中,大部分都是在小剧场演出。小剧场戏剧的投入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等优点成为校园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优势。这一传统也影响到了校园剧社的剧目排演。从飞翔剧社恢复创建以来创作的《11站台》《尾生与丘》《有意义?无意义?的戏》等剧目都是在小剧场演出。庭院话剧自然也属于小剧场戏剧的范畴,“昆明的庭院戏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剧场运动发展中空间观念革命带来的‘环境戏剧’的一种”,它是利用庭院固有的空间优势、区位优势,将其打造为戏剧艺术所用的“小剧场”。《女仆》《冷焰火》《城市:今夜不哭》《喜逼婚》这些庭院话剧也是在小剧场演出。
三、飞翔剧社前行之思
虽然庭院这一演出空间特有的历史和格局为话剧演出提供了别具特色的演出场所,但能够真正将庭院空间与戏剧创作结合得非常出色的剧目很少。民国版的《女仆》在当时曾创造了马家大院的最高上座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庭院观剧带给观众的新鲜感。飞翔剧社创作的大部分剧目,如《城市:今夜不哭》等,对于庭院这一话剧演出空间的利用仅停留在提供演出场所这一物理层面,而没有让它起到渲染、烘托、暗示主题意蕴的艺术效果。长此以往,随着观众对庭院话剧观剧经验的增多,审美经验的积累会让这一具有昆明文化特色的演剧空间慢慢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飞翔剧社的成员应不断提升戏剧原创能力,在加深对云南本土生活的体验的过程中,创作出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演剧形式都能体现本土色彩的原创剧本。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园剧社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高校校园剧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些更是通过微博、抖音、b站等多平台同步更新活动消息。近些年来,飞翔剧社在大学生戏剧节上多次获奖,突破以校园为界的传播范围,但校园戏剧节基本属于校园戏剧爱好者的场所,很少能吸引一般的观众,其传播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扩大受众范围是重中之重。飞翔剧社的微信公众号创建于2015年,于2020年停更。据笔者所知,校园社团以校方名义申请公众号的审批流程比较复杂,飞翔剧社微信公众号一直是由学生个人创建运营,缺乏规范的运营管理章程,学生毕业后剧社公众号的运营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虽然飞翔剧社近几年来一直有创作新的作品,但由于缺乏稳定的传播平台,想要了解该剧社活动的人也无从可知。
飞翔剧社不妨向其他校园戏剧社团借鉴线上宣传经验,如南京林业大学的水杉剧社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抖音以及微博账号进行话剧活动宣传,曾在疫情期间通过哔哩哔哩线上直播的方式,播放了“水杉杯”历年经典获奖作品,突破了以往校园戏剧表演的空间限制。校园剧社的宣传运营模式在短视频时代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少高校戏剧社团开通了抖音账号,如南京林业大学的水杉剧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等,由于短视频自身的快节奏和片段化的属性,这些账号大多用于发布活动幕后花絮。飞翔剧社应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优势,创新宣传运营模式,拓宽线上线下结合传播的渠道,了解不同平台受众的接受调性并作出相应调整,不断挖掘出更好的戏剧传播方式。
其实不光飞翔剧社的网络传播存在问题,云南艺术学院的其他校园剧社也面临同样的传播困境,一束阳光戏剧社、镜中人表演剧社甚至没有互联网传播渠道。虽然“云南小剧场话剧沙龙”的出现与“云南大学生校园剧社联盟”的成立可以凭借更大的品牌效应为校园戏剧活动的开展争取到更多的资源,但“沙龙”和“联盟”的影响力有限,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昆明市话剧演出生态圈的内部,没有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云南省毕竟地处中国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戏剧资源有限。互联网是校园剧社走出校园,走出本省最高效的传播渠道。飞翔剧社应建立健全的传播机制,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剧社的每一次活动,提高剧社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为每一个想要了解剧社的人提供稳定的渠道。
四、结语
随着戏剧艺术和各种戏剧演出活动的开展,校园戏剧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校园剧社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剧本创作上,飞翔剧社不仅有学生的参与,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同时,教学演剧也成为原创剧本的独特来源。在话剧演出上,飞翔剧社借助庭院作为演出空间进行戏剧排演,从校园走向了市场,向观众传达了他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人的感受、人的追求、人的精神困惑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虽然地处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并不像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那样拥有丰富的戏剧资源与经费支持,但飞翔剧社作为整个云南地区校园剧社的代表,在进行戏剧演出活动时,发挥了昆明本土特色,从其他专业剧团和校园剧社中汲取养料,走出了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高杨思嘉,绽放在工科院校舞台上的艺术之花——论长安大学生如夏花剧社[J].戏剧之家,2023(23).
[2] 姚爽.昆明市话剧演出生态研究(2000-2016)[D].云南艺术学院,2017.
[3] 吴戈.昆明的庭院戏剧运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3):29-37
[4] 方冠男.庭院剧场:昆明戏剧的夹缝空间[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5] 朱雨航.以高校为背景的云南新兴戏剧演艺团体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6] 冯圆.我国当代高校校园戏剧运行机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7] 李钟梅.我校师生把校园戏剧推向市场[N].南京大学报,2002—12—30.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余松鹤.当代校园戏剧文化传播现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0] 王庆阳.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