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全国首个机器人读博,真的是在抢占资源吗?

更新时间:2025-07-30 05:21  浏览量:2

□刘启敏(山西大学)

7月27日,由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团队研发的卓益得“行者二号”优化版机器人“学霸01”,被录取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全日制)专业2025级新生(博士,学制四年),成为全国首位以“博士”身份入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7月28日 极目新闻)

当录取通知书被郑重递交给这位特殊的“学生”时,部分网友不免疑虑:在优质教育资源仍显稀缺的今天,让机器人占据一个博士名额是否公平?这究竟是一场引领未来的教育实验,还是一次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表面上看,机器人入学似乎确实存在资源占用问题。一个博士培养名额的背后,是价值不菲的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实验设备、导师指导、科研项目资助等公共资源。当“学霸01”进入实验室,占据着本属于人类学生的工位时,资源挤占的质疑自然产生。特别是在部分高校文科博士每月补助仍不足3000元的现实下,将资源倾斜于机器人,无异于在资源稀缺的伤口上撒盐。

但从长远来看,机器人博士项目的本质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探索,而非简单的资源分配游戏。“学霸01”的培养方案直指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无人区,它需要学习舞台情感表达、跨模态叙事构建等人类都难以量化的能力。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打造的“科艺融合”课程体系,实质是在为未来智能时代储备跨学科知识模型。这类探索所需的投入远超普通博士生培养,但其成果可能惠及整个教育生态:机器人形成的情感计算模型可用于优化在线教育交互,或许将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新工具。正如校方强调的“全过程评价体系”,该项目的价值需要放在比博士培养周期更长的时间中去检验。

公众的质疑本质上反映了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焦虑。机器人博士引发的争议,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困境:当一线城市名校能豪掷百万元培养机器人时,中西部高校却可能连基础实验设备都捉襟见肘。这种落差放大了“资源被抢占”的观感。但仅将矛盾简化为“机器人与人争资源”是危险的,它掩盖了真正的病灶——资源分配机制本身。与其反对前沿探索,不如推动资源向薄弱环节流动,建立更智慧的疏导机制。

与其争论机器人入学读博是否多占了一个船位,不如确保这艘船能带回对全人类有价值的航标。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时代,真正的资源浪费绝非投入探索,而是因短视的公平焦虑扼杀创新的火种。唯有以智慧的制度设计平衡探索与公平,我们才能看见属于教育发展的星辰大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