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戏台》:从头到尾只讲了两个字
更新时间:2025-08-04 23:14 浏览量:2
昨天,写了《陈佩斯被锐评:要想在人生“戏台”上不被改写命运的“台词”,一定要记住这3句话》一文,有位网友留言:
整部戏演的就是两个字:“坚持”。
细细想来,颇有一番道理。
01戏外陈佩斯的坚持
陈佩斯导演对舞台的那份敬畏,那份真诚,那份执念,刻进骨子里。
当年在春晚他火成顶流,由于理念分歧,他投身话剧,一头扎进去,潜心钻研,20多年如一日,就守着小剧场磨戏。
《戏台》这出话剧,他死磕十年,巡演上百场,场场爆满。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做到了台词句句精准,连语气都要达标,身段要求连眼神的角度都要合规到位,他只认四个字:“戏比天大”。
71岁的他想把话剧搬上银幕,三年时间里,投资黄了五次,他干脆押了房子凑钱。
他觉得“好东西总会有人懂”,便一次又一次的和演员们精准打造;拍电影时一场跪戏,他能让重拍几十遍,在戏里他用头磕柱子,每一下都是实打实的硬碰。
他不向困难低头,真真切切,被打压时只是自己闷声想办法。
就像《戏台》里的戏班那样,哪怕被洪大帅按着头,也要坚守艺术底线。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较真,才是舞台最该有的样子。
正因为陈佩斯的坚持,才有了《戏台》好戏上台!
02戏班子的坚持
电影《戏台》里,哪个人物不在坚持着自己的坚持。
侯班主的坚持,是在乱世夹缝中护住戏班的根基,他说活人还能被尿憋死,想尽一切办法和那个洪大帅周旋,只为戏班能够生存下去。
他一面要弯腰应付洪大帅,叫他去找大嗓儿就找大嗓儿。一面死死守着“规矩”,实在过不去,只能跪在地上向祖师爷说,为活命啊。
洪大帅用枪指着他们的头,他拼尽全力让戏能唱下去,让班子不散、手艺不丢。
戏班里众人的坚持,是对技艺与身份的虔诚。你看那些小项羽与小刘邦,在师父的教导下,也把“台上一分钟”的本分刻进骨头里:
特别是小刘邦坚信自己就是刘邦,见到洪大帅,无畏无惧。练习时,一个眼神、一句念白都不敢含糊;
琴师、鼓师坚守着唱腔的板眼,哪怕台下炮声雷雷,房屋坍塌,手里的家伙什也没乱了节奏。
他们护的不只是一场戏,更是祖师爷传下的“规矩”二字。
霸王金啸天与虞姬凤小桐的坚持,是对艺术本真的守护。
霸王哪怕是被女人抛弃抽大烟之后,只要是醒着,就把自己的悲壮演绎到底。
虞姬凤小桐更是骂班主你们也是站着撒尿的人,被逼无奈与假霸王同台。
后来蓝大帅来了之后喜欢男旦,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跳护城河。活出了像虞姬一样的决绝。
霸王的悲壮,虞姬的决绝,本是戏的魂,他们认的是角色里的风骨。而他们在表演上做到了这样,在生活中也做到了这样。
他们守的,是戏文里的忠烈与深情,是那一点不能被强权篡改的艺术灵魂。
这群人用各自的“认死理”,在荒诞乱世里撑起了戏台的尊严:
戏可以演,规矩不能破;人可以低头,风骨不能丢。
03洪大帅的坚持
军阀们坚持的是用武力征服世界,他们坚信武力连历史都可更改。
洪大帅认为他的枪可以改变一切。洪大帅本是乱世里拼出来的草莽英雄。
打小在河北穷乡僻壤讨生活,为混口饭吃扛枪入伍,凭着一股子狠劲从尸堆里爬出来,成了手握兵权的一方大帅。
攻入京城后,他要德祥戏院为他上演开国大戏。他把误将送包子的伙计大嗓儿错认成名角,就因为他跟自己是老乡,硬要对方唱开国大戏《霸王别姬》。
他蛮横霸道,霸王自刎的结局让他回忆起自身的身世,坚决要求改戏。就拎着枪逼戏班改剧情,非要让霸王打赢胜仗,让刘邦上吊。他心里坚持的是自己欣赏的人物就是不能死。
他大字不识一个,却凭着枪杆子搅乱了戏台方寸,这份底气就洪大帅坚信“枪杆子说了算”。
在他眼里,兵权就是最大的道理,实力能碾压一切规矩——艺术得按他的喜好改,戏班得听他的命令唱,连霸王的结局都得随他的心意改写成“打赢”,只因他见不得失败。他也信“胜者为王”。
从穷小子拼到大帅,乱世里的生存法则刻进骨子里,觉得只要手握兵权、能打胜仗,就能定规矩、掌乾坤,连戏里的英雄都得符合他“赢”的执念,仿佛戏里的胜利能印证他现实里的霸权。
这种坚信带着草莽的蛮横,却也藏着乱世里最直白的生存逻辑:谁有力量,谁就说了算。
写在最后:
曲终人散,今天的我们又在坚持什么?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戏台,我们既在演,也在守。
学生坚持他们的学业,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坚守着他们的岗位。
也许他们守的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份“不糊弄”的认真,对自己,对在乎的人和事。
这大概就是《戏台》藏在笑声里的答案:
坚持,不过是在各自的方寸里,守住那点不肯打折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