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调北京胡同那些事
更新时间:2025-08-10 11:20 浏览量:3
原来基层的法律服务站要处理这么多鸡毛蒜皮的事,真是意想不到。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鼓楼那些事儿》,就是讲述了堂堂正牌法学院毕业的法官来处理、调停马大姐那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什么车辆在交汇时发生刮擦,两人互不相让不认可调解结果,再次调解;洗衣店洗顾客的裤子掉了一个扣子,就被讹3000块钱,提交三次调解;夫妻两个人因为教育理念不合,互不相让,又不想离婚,一而再再而三进行法律调解;本来是儿子名下的房产,因为儿子去世之后怕儿媳妇另找他人,房子落不到孙子名下,于是要把儿子的房产过户到老夫妻名下……各类林林总总的事就集合成了家长里短、小小纷争,也许这些纠纷在我们看来有点儿闲的没事,但是当事人都吵得不亦乐乎,法官每周一次的法律普及和每周一次的法律调停就在北京鼓楼苑胡同展开了。
话剧采取了实景式的场景展现,北京的四合院建筑非常逼真,门前的台阶以及门口的大树以及围着大树砌了一圈砖,都是实景。需要转换场景时,就由工作人员使劲推动着实景道具转换角度。于是,法律服务站就变成了一户户人家,而这些人家院子里的装饰,以及房间里摆的桌椅、橱架上的花瓶都是实景。这些道具的用心程度完全抵得上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道具和布置了。
主角赵晓海一身正气,穿着标准的工作服,但又时时背一个大双肩包,双肩包里面装的是国徽和那些需要调停的案卷。只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他正式进行调解的时候,就把国徽标准地放在房间的桌子中间,以示郑重。这也让人大开眼界。
他的形象并不那么刻板,而且还很年轻,20多岁。他的调解既能够坚持以法律为依据,同时又注重讲道理、通俗化、人情味。也算是接受了一场在话剧舞台上进行的普法课。
别看他调解起别人的各类矛盾头头是道,但在面对自己的恋人时,也是手足无措。这一人设蛮真实的。他在女友坚持让他到上海一同工作,否则两地分居将面临分手这一状况时,也显得很纠结。不过结局当然很光明,女友为了他再一次牺牲,打算调到总部下设的二级部门雄安工作。这也衬托出他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伟大之处。
地道的北京话、北京的风物,以及北京的建筑、北京的景色,可谓北京的风情画卷。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北京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北京人的行为做法,在这部剧中得以非常明晰生动的展现,让人想起了有一部话剧叫《小西湖》,那是展示苏州人的风貌的,这地域文化也让人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