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双重认证——丁永泉+丁中纯共同佐证:黄梅戏根在湖北!

更新时间:2025-08-30 17:04  浏览量:5

近日,一位山东网友晒出一本1959年出版的《安徽戏剧》期刊,其中第53页刊登了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师父——丁永泉先生的专访文章。丁老当时明确说道:"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这位泰斗级人物亲口证实,黄梅戏最早确实是源自湖北。

丁老还生动地举例说明:最早的黄梅戏唱腔完全按照湖北口音,比如"妈妈"叫"姨儿","孩子"叫"伢子","全"念成"船","折"唱作"炸"。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像DNA检测一样,清清楚楚地表明了黄梅戏与湖北的血缘关系。

这本1959年11月出版的《安徽戏剧》是官方正规出版物,由安徽戏剧编委会编辑、安徽戏剧社出版。在第53-54页上,以《丁老纵谈黄梅戏》为题,详细记录了丁永泉先生的谈话内容。作者车明记将丁老的讲述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六十四年后的今天,这本泛黄的期刊成为了"会说话的文物"。它告诉我们:艺术无边界,文化常流动。黄梅戏从湖北传到安徽后,在当地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融合了安庆方言和民间音乐,才发展成了今天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剧种。

这段历史公案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丁永泉先生作为黄梅戏一代宗师,能够坦诚说出黄梅戏的源头,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黄梅戏的成功恰恰证明:优秀的文化艺术总是在传播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它从湖北来到安徽,在当地艺术家的改革创新下,既保留了原始特色,又融入了地方元素,最终成为享誉全国的剧种。这种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精神,正是我们今天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最需要学习的。

关于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无独有偶,安徽籍教授丁中纯指出:黄梅戏是自起源地湖北黄梅县传入江西、安徽,实际上是在安徽合肥发展壮大。教授犀利发问:"既然是在合肥发展起来的,为何不叫安庆戏或皖戏,而偏偏叫黄梅戏?"

这一发问直指核心!不得不承认,丁教授的观点鞭辟入里。黄梅戏的确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往昔黄梅县水患频发,灾民逃荒时将当地的采茶调等民间小调带到了江西和安徽安庆等地,最终在合肥得以蓬勃发展。正如学者梅杰在《黄梅戏源流考辨》中所强调的:必须凭借扎实证据来还原历史真相。

如今脉络已然清晰: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发展于安徽;萌芽于晚明(小戏),形成于乾隆(大戏),盛行于晚清,演变于民国。这段跨越四百年的传承史,既见证了民间艺术的顽强生命力,也记录了一个剧种从地方小调到全国大戏的蜕变历程。如果从黄梅调成型(乾隆年间)算起,则有200多年历史。这一考证与丁永泉先生的讲述完全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黄梅戏之所以能唱响全国,恰恰在于它突破了方言限制。《天仙配》的主要唱腔用的就是普通话,只在人物对白时使用了少量安庆方言。如果全剧都用安庆方言演唱,恐怕难以引起全国轰动。这正说明:黄梅戏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包容,而不是固守某地方言。

六十四年后的今天,这本泛黄的期刊成为了"会说话的文物"。它告诉我们:黄梅戏从湖北传到安徽后,在当地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既保留了湖北采茶调的原始特色,又融入了安庆地方元素,最终通过普通话的推广成为享誉全国的剧种。这种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精神,正是黄梅戏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