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电影《东极岛》历史真实与戏剧需求的裂隙与价值

更新时间:2025-08-29 18:21  浏览量:5

电影《东极岛》剧照。资料图

□彭悦(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2024级研究生)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管虎与费振翔联袂执导的电影《东极岛》将1942年舟山渔民营救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事件”搬上大银幕。这部投资5亿、拍摄周期7个月、有40%水下实拍的“大救援”影片,讲述了中国渔民自发驾驶46艘小船从日军枪口下救出384名英军战俘的平民史诗。

当朱一龙饰演的阿赑以“大海之王”的姿态劈开海浪,吴磊饰演的阿荡在枪林弹雨中摆出英雄造型时,电影试图呈现的精神价值是历史真实和人道主义的内核。但影片中的阿荡因与英军战俘纽曼的友情而行动,阿赑因弟弟被杀而复仇,我们应该思考:这是否削弱了中国渔民那句“海上有难,必救”信条的深刻程度,是否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性与戏剧性的撕裂。

真实历史中的救援奇迹,闪耀着超越国界的、纯粹的人道主义光辉。当里斯本丸号遭鱼雷击中,日军封锁舱门扫射逃生战俘时,东极岛渔民仅凭“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便冒死出海,渔民后代受访时那句“人遇难了就得救,管他哪国人”,这种无需任何附加条件的生命救援,是中国传统精神里“仁、义”二字的最好注解。电影《东极岛》开篇就将镜头对准了一座被潮声日夜冲刷的小岛,岛上仅有的两个日本人锁了他们的船,不允许他们出海,要求他们操练,要求他们的孩子学习日语,整个岛始终处于一种“被殖民”的状态。主人公阿赑与阿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两兄弟本是村长从海上救回的漂泊少年,因为胸前的文身不被岛民待见,不但被戏称为“小海盗”,还被岛民赶到岛屿北边居住,是典型的外来者形象。这样的设定虽然能够更好刻画他们自由不羁的性格,但却减弱了人物与土地的关联,剥离了渔民行动的文化根基,更多的是他们个人能动性的演绎。

不仅如此,影片中最初对英军战俘的营救,只是一个巧合。出海的阿赑与阿荡偶然碰见了英军战俘,阿荡不顾哥哥的阻拦救下了纽曼并与他成为了朋友。阿荡因为对异国好友的“义薄云天”自愿被日军俘虏,拼尽全力杀掉日军指挥官,有大部分原因是为友报仇;阿赑反抗的导火索则是养父和弟弟的死亡。这种戏剧性的改编一定程度上将渔民自发救人的崇高降格为“复仇”的冲突,落入了传统戏剧的窠臼。

商业电影需要主角光环、戏剧冲突、情感线索和明确的故事弧光,这些需求往往与历史的碎片化、复杂性和多义性存在天然矛盾。《东极岛》为了符合类型片规律,对历史进行了简化、重组和戏剧化处理,才会出现以上改编。我们不必将目光始终集中在“个人英雄主义”的争议上,更应该看见的是《东极岛》技术创新的水下史诗、东方叙事的独特美学、人性光辉的深度刻画。

首先,《东极岛》在电影工业化层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影片高达40%的水下实拍比例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新纪录,制作团队一比一复原了“里斯本丸”巨轮,搭建了9000平米的恒温水景棚,模拟出200种海浪效果,沉船场面的CGI效果,尤其是船体断裂时产生的虹吸画面带来了令人窒息的视觉震撼,为观众营造了极其真实的沉浸式体验。

其次,影片在关键历史节点上保持了真实性。“里斯本丸沉没、英军战俘自救、日军射杀战俘,渔民出海救人”的核心事件,都遵循了历史框架。电影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将中国渔民作为叙事主体,填补了历史叙述的空白,让被忽视的群体获得了应有的关注。电影镜头对准烈焰间迸出的那句“满江红”、虹吸中阿赑挂上绳结后垂下的手、最后载着阿花的一叶孤舟,正表明了影片关心的并不是“宏大”,而是在历史车轮碾过后仍然高昂的灵魂。

最后,阿赑形象的塑造虽然存在所谓“个人英雄主义”争议,但在这个勇敢的抗争者背后,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面对压迫时从“顺从-觉醒”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单单是阿赑的转变,更是东极岛渔民们的转变。这样的人物刻画避免了脸谱化的英雄塑造,呈现了有血有肉的平民形象。《东极岛》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无疑是渔民们支起桅杆、撑起船帆出海救援的片段,这是纯粹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冒险救援,是一种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大爱。

《东极岛》中展现了友情、亲情还有对生命的敬畏,不管是哪一种感情,传达出的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它告诉每一个人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超凡脱俗的能力,而是关键时刻做出的勇敢抉择,人性的光辉不在于宏大的宣言,而在于具体的行动,以此照亮人类文明最深的汪洋。

在大银幕时代,历史成为海面下的沉船,而电影是打捞真相的锚钩。《东极岛》面临的是所有历史题材商业电影的共同困境:历史纪录可能牺牲戏剧性和观赏性,导致市场失败;过度戏剧化则可能扭曲历史,引发争议,但《东极岛》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人性、战争的思考,让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进入公共视野。很明显,它交上的是一份高分答卷。

历史题材电影承担着特殊的文化责任,它既是商品,也是记忆载体,既是娱乐产品,也是历史传播媒介。如何在商业成功与文化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中国电影人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