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渝到杭州,话剧《谁在敲门》亮相中国戏剧节
更新时间:2025-09-10 10:38 浏览量:8
9月9日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在浙江杭州展演,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之约画上圆满句号。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部扎根于现实土壤的作品,通过川东方言向观众展示了川渝地区的烟火气。此剧还将代表川渝地区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重庆主场话剧类的展演。
《谁在敲门》剧照。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谁在敲门》改编自人民文学奖得主罗伟章同名小说,以川渝大地为背景,用一扇门串起一家三代的命运沉浮。上游新闻记者看到,演出当晚,当灯光亮起,川东乡村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从许老汉的生日到大姐许春红的死,4个章节演绎了许家兄弟姐妹家庭琐事里的情感纠葛。全剧全程以川东方言演绎,让故事多了份川渝生活的烟火气。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话剧《谁在敲门》从剧本构思到舞台呈现,团队用了近三年时间,邀请了30余位全国知名的戏剧、文学专家,三度聚首研讨。专家们围绕剧本细节、在地性表达、文学成果转化等议题出谋划策,从人物塑造的合理性到舞台布景的氛围感,层层把关、句句点拨,为剧目的艺术品质赋能。2025年3月,这部剧就开启了重庆、成都“双城演出”,23场演出吸引了万余人次现场观看,此次登上戏剧节舞台,更是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一次重要检验。
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介绍,这部剧是成渝合作的结晶,以“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的深度协作为基石,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以“川渝一盘棋”的文化自觉,首次联袂打造的原创剧目。既延续了双城戏剧合作的基因,更以鲜明的巴风蜀韵与深刻的时代洞察,为西南话剧舞台树立起全新标杆。以“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张力,将西南乡村的变迁图景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镜像。
对于以方言面对全国观众,是否会出现语言壁垒的情况,剧中大姐许春红的扮演者王戈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许春红是家中的大姐,有着四川女人的泼辣、果敢的性格,观众也能在她身上找到身边人的影子。“如果用我的家乡话来表达,在台词的处理上,我会用熟悉的、快节奏的方式处理它。但是这一次是面对全国观众,虽然有普通话字幕,但很考验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力,所以是有难度的。为此,我也在台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既要保持生活的松弛感,同时也要把意思准确传达给观众。”王戈说,为了表现许春红50多岁及村干部妻子稍带优越感的形象,在舞台的体态上她也做了调整。
《谁在敲门》获颁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证书。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摄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全剧表演时长约3小时,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能吸引观众观看完整剧情?导演王筱頔表示,戏剧是根据戏的不同特点去塑造人物。任何一部戏都需要寻找和当代观众之间的桥梁。这部戏中的人物是川东地区的村民,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他们经历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所以在创作中一直在寻找和观众交流的点,使它能够超越川东这片土地,进入所有人的心里。因此,这部剧最想和观众沟通的点就是在时代的浪潮中,把握个体生命的自处方向。
当天,话剧《谁在敲门》获颁了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证书。“能在戏剧节的舞台上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爱,我们特别感动。”主创团队成员表示,无论是之前的双城巡演,还是这次的杭州之约,观众的反馈都让他们更加坚信:扎根土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永远有力量。未来,他们也希望带着《谁在敲门》走进更多城市,让更多人透过这部剧,听见来自川渝大地的声音。
这部剧还将奔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剧目亮相。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