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公益音乐会为小城“争气”
更新时间:2025-09-15 10:09 浏览量:1
演出现场,数千名观众拿起手机齐声合唱。
东南网9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文/图)
没有围栏、不设售票处、没有明星,只有一方开放舞台、数束灯光、一群本地戏曲演员和音乐爱好者,以及从四处赶来的观众。12日晚8时,漳浦县望山文化广场人潮涌动,“欢喜斗阵行”公益音乐会迎来第10场演出。传统竹马戏与现代乐队再度同台,现场观众举起手机,随歌摇摆。
以往,县域不少音乐会停留在“明星下乡”的单向输送。但漳浦尝试了一条新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群众自发参与,让本土音乐会自己“长出来”。
据悉,这一“县域音乐会”自8月25日开演以来,已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超三成,夜间人流量提升近两倍。
接地气
12日晚,“欢喜斗阵行”公益音乐会演出现场,随着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员登上舞台,众多年轻观众纷纷举起手机,将镜头聚焦于《行孝歌》。新编竹马戏《和尚下山游漳浦》,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播漳浦特色文化,更是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我们原本担心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但后来发现,只要演出精彩纷呈、故事通俗易懂,传统戏剧也能展现出时尚魅力。”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杨海港说,如今不少年轻人主动打听演出时间,这是以往罕见的。
在这场演出中,本土培育的“探甲·南天乐队”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这是一支由11名教师、医生、室内设计师等组成的乐队。
乐队负责人林少鹏透露,乐队曾一度面临解散,在漳浦团县委的引领下,乐队从自娱自乐转向举办公益演出,用音乐传递温暖。“县域的乐队也能够产生许多积极影响。”林少鹏介绍。
在活动举办前,乐队在漳浦县净凉阁文化广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公益路演,已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群体。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乐队与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建立起紧密联系,决定尝试跨界合作。
竹马戏作为闽南戏曲“活化石”,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比歌仔戏等剧种更为悠久。20世纪30年代,因艺人文化水平有限、传承方式单一,加上其他剧种冲击,竹马戏逐渐式微。
经过反复磨合,乐队与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形成了中西乐器交融的独特风格。“传统剧种需要新观众,我们需要根脉。”林少鹏介绍,他们选择节奏感强的曲目,以芗剧音乐起始,中西乐器交替演奏,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增添现代节奏感。融合《西游记》等经典元素的《芗韵潮音》,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曲目。
聚人气
望山文化广场背靠漳浦的父亲山金刚山,面临漳浦的母亲河鹿溪,此前虽硬件齐全,但人气始终不温不火。漳浦转变思路,不再单靠硬件升级,而是用“轻运营”激活空间。
“今年以来,我们投入资金改造提升鹿溪沿岸废弃驿站,建成漳浦画院和历史名人展示馆,使这里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漳浦县委书记陈爱棋介绍。
“与其花大钱请明星,不如培植本土团队,让文化惠民工程更接地气又可持续。”漳浦县委宣传部部长戴文利介绍,公益音乐会每场演出由宣传部协调场地,乐队自带音响,漳浦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提供灯光,不设门票、不编座位,观众可自由加入、随时互动。
“在县城能体验到这样的演出,非常难得!”现场观众林映晨兴奋地说,“比起很多明星音乐会,这里更轻松、更接地气,乐手和歌手能随时感知观众的情绪,灵活调整节奏。音乐可停可起,观众甚至能现场点歌——你想听什么,也许下一秒,旋律就响起来了。”
这一切离不开望山文化广场独特的舞台设计。半包围的舞台、拾级而上的座席、中央下沉的表演区——它们共同构筑了优良的声场环境,没有明确的演员与观众界限。许多家庭扶老携幼前来,从“路过看热闹”到“坐下不想走”。
热闹的同时,演出现场井然有序——观众自觉遵守指引,小朋友也被温馨的氛围感染,和身边人彼此照顾、共享演出。当地宣传部协调公安局、执法局等10多个部门投入力量,全面优化设施设备、安保措施、人员调配、服务动线等,确保公益音乐会安全进行。
有朝气
公益音乐会不仅点燃了小城的文化热情,更带火了周边消费。
“演出期间,我们店的销售额是平日的3倍,很多人下午就来这儿边吃晚餐边等待,周边餐馆都坐满了。”在望山文化广场侧边经营饮品店的陈子强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公益音乐会活动期间,周边餐饮营业额增长超35%,夜间人流量较平日提升约200%。不少商家主动延长营业时间,原本散布在漳浦各处的小摊也自发聚集到广场周边有序经营。晚上10点,公益音乐会结束,意犹未尽的人们还在鹿溪沿岸的茶摊喝茶。此外,有许多乡镇居民专程开车前来观看并选择留在县城住宿。
“我们原本只是想帮望山文化广场‘暖场’,结果却点燃了场内外的热情。”林少鹏说。
人气攀升之余,新的挑战也逐渐浮现: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平衡公益性和运营的可持续性?
当地已提出更多畅想。“我们本着‘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宗旨,计划引入相亲主题的专场公益活动,并探索开展更多传承闽南语、弘扬地方文化的活动。”漳浦县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社科联主席曾惠龙介绍。
“文化活动汇聚了人流,也汇聚了县域就业、消费、公共服务等需求,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开端。有不少群众主动关心公益音乐会的成本怎么解决,这也从侧面说明,它真正唱到了百姓心里。”漳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跃进介绍,目前,漳浦正推行每周五、六的固定演出,再逐步推动常态化、机制化建设。
13日晚,夜幕又一次降临。乐队成员和戏曲演员共同登台,台下观众举起手机灯光呼应。没有炫目特效,没有豪华阵容,却让人清晰地看到县域文化自我生长的旺盛生命力。“县域文化不应是孤立的,它应当扎根在生活中。”林少鹏说。
或许,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