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蜂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731》口碑两极分化!姜武太抢戏剧情乱,细节显出导演水平不足

更新时间:2025-09-18 21:49  浏览量:1

想问问大家,购票平台说《731》能卖13亿,首日表现到底能不能撑住?

从9月18日上映第一天的上午场看,工作日的票房涨幅居然超了预测,占比飙到97%,上座率也有12%。

9月18日,《731》正式上映,讲的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抓平民做活体实验的事。导演赵林山既是编剧,拍的时候查了不少史料,想尽量还原历史。首日上午场,工作日的情况下,票房占比超97%,上座率12%,比预测的好。但随着观众变多,口碑开始两极化——有人说不看不是中国人,有人骂烂片给一星。

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遗址,现在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里面有当年的实验室、监狱、焚尸炉。幸存者周树华老人回忆,1943年他被抓进去,日军往他手臂里注射细菌,看着肌肉腐烂却不给药。这些历史,电影里拍了不少,比如冻伤实验、人体切割、活体取婴,有观众看的时候一边骂日本人一边掉眼泪。

导演赵林山说,拍《731》用了3年,采访了10多个幸存者,还找了历史顾问。但观众说,电影里姜武的戏份太多,比如他演的男主是实验受害者,每场戏都有他,其他角色比如被抓的妇女、孩子,没多少镜头,像群演一样。对比《南京照相馆》,陆川拍的是南京市民的群像,每个小人物都有故事,比如王传君演的照相馆老板,从胆小到反抗,层次很清楚。

还有细节的问题,比如电影里的平民穿着干净的粗布衣服,头发也梳得整齐,但史料里说,731部队的受害者大多是农民、工人,被抓的时候衣服破破烂烂,头发乱糟糟的。演员的发型太现代,比如姜武的短发,1940年代的中国男人大多留长发或者光头,很少有这么整齐的短发。

《731》的问题,其实是历史片常见的矛盾——要还原暴行,又要讲好故事。姜武的演技没问题,但把所有戏都压在他身上,反而削弱了“群体创伤”的感觉。比如电影里有个镜头,日军抓了一群妇女,其中一个孕妇被活体取婴,但镜头只扫了一眼,就切到姜武的反应,观众根本没感受到那个孕妇的痛苦。而《南京照相馆》里,每个小人物的死都有细节,比如一个孩子手里攥着糖,被日军打死,糖掉在地上,观众能记住那个糖。

还有日军的军装,电影里的军装太新了,史料里说731部队的士兵,因为经常做实验,军装上面有血渍和细菌,不会这么干净。还有环境,电影里的牢房太亮了,当年的牢房是地下室,没有窗户,暗得伸手不见五指,而电影里的牢房有灯光,甚至能看到墙上的标语,这不符合历史。

有网友说:“731看完了,全篇写满两个字:想活。你可以看到里面的角色为了这个主题做出的所有努力,但这是731,犹如最后的字幕写得那样:无一存活。至于很多人说为啥实验画面这么少,你想过真按731干过的那个拍还能给你看么?这是告诉你历史事件的电影,不是给你拍得b级片让你爽的!更何况受害者都是你的同胞啊!”我觉得这个网友说的对,实验画面不是越多越好,重点是让观众记住“想活”的渴望,但电影确实在人物和细节上没做好,比如姜武的戏份太多,盖过了其他受害者的声音。

刚才说了《731》的首日表现——高票房但口碑两极,优点是还原了日军的残忍,缺点是姜武抢戏、细节粗糙。现在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一部题材特殊的电影,我们该用什么标准去评判?

我觉得,《731》值得看,但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去。如果你想了解731部队的历史,想记住那段苦难,那去看,因为电影里的暴行展示能让你更恨日军;但如果你想找一部“完美”的电影,比如剧情紧凑、人物丰满、细节考究,那可能会失望。毕竟,历史片的意义,首先是“记得”,然后才是“拍好”。导演尽力了,但确实没做到完美,不过比起那些歪曲历史的电影,《731》已经算有良心了。

你觉得《731》值得看吗?

场馆介绍
蜂巢剧场为2008年孟京辉为《恋爱的犀牛》开辟的新剧场,之所以叫做“蜂巢”,暗喻像蜜蜂一样辛勤的工作。该剧场位于东直门附近,大约有300多个座位,仅剧场改造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孟京辉亲自为新版“犀牛”设置了特...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东城区东直门外新中街3号
乘公交车至“东直门”站下车,或乘地铁2号线至东直门站下车出D口往东200米
蜂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