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奖内幕频频曝光,公众呼吁:还我投票权!
更新时间:2025-04-12 11:02 浏览量:6
文学艺术,其根源与使命在于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可是,当文学艺术评奖时,却往往忘记了大众,大众没有了发言权。
有些戏剧作品俨然成为“政绩工程”,从一开始便是为获奖而排演。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在戏剧本身投入巨大成本,在获奖运作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包括大肆制造舆论、邀请专业人士撰写评论、举办座谈会与研讨会等。最终如愿获奖后,这些戏却迅速停演,因为它们只是“叫好不叫座”,而所谓的“叫好”,也是通过大量成本堆砌而来。更为值得警惕的是,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利益闭环。
据某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透露:“从申报材料的精心包装到终审答辩的专业辅导,如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奖产业链。”当艺术创作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冲奖工程”,那些需要时间慢慢打磨、饱含创作者真诚的作品,往往在这种速成的套路面前败下阵来。
以某地方剧团为例,为打造“申梅(花奖)剧目”,甚至专门聘请了评奖顾问团队,从剧本的核心思想到演员谢幕时的走位,都进行全方位的“定向改造”。在看似公正的评审闭环之中,更为隐秘的产业链也在悄然滋生。长三角某市的文化专项审计结果显示,某院团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380万经费里,竟有127万被用于“专家咨询”“媒体宣传”等与创作关联不大的非创作支出。当艺术创作异化为一场“公关竞赛”,那些需要创作者慢火细熬、精心雕琢的真诚作品,在“冲奖快消品”的挤压之下,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某省级戏剧赛事中,获奖剧目的平均复演率不足15%。这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心打造的作品,往往陷入“创作-评奖-冷藏”的恶性循环之中,形成了一种“为奖而生,因奖而死”的畸形创作逻辑。斥资百万打造的舞美装置、重金邀请的专家研讨会、铺天盖地的媒体造势,最终都仅仅成为获奖路上的一块块铺路石。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屡见不鲜:众多戏剧作品在获奖之日,便是被束之高阁、送入仓库之时。无怪乎何赛飞曾公开质疑:“几百万几千万拍的戏,评完奖就被放到了仓库里。戏呢?钱呢?”
文学作品领域亦存在类似状况,获奖之作未必就是最优秀、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种种不正常现象也频繁引发公众热议。一些文学奖项的评选标准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比如某知名文学奖,在评选过程中,对于作品的创新性、文学性以及思想深度等关键标准,缺乏明确细致的界定,导致评委在评选时主观性过强。有的评委青睐先锋实验性作品,有的则更倾向于传统叙事风格,这使得评选结果难以让大众信服。
“圈子化”“搞平衡”现象在文学评奖也饱受诟病。有爆料称,一些文学奖项的评委与部分参赛作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圈子。评奖前圈内总有不少动作,研讨会、座谈会、整版评论(当然是一片叫好),还有一些“拜访”“走动”,或者叫作请人“指导”,也有的叫“运作”。
这样的评奖,当然是某些作品容易获得青睐,而另外一些真正有才华、有潜力的作者被边缘化。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讨论,呼吁文学评奖回归公正、公平,让真正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在网上发文表示:“文学应该是大众的精神食粮,评奖却成了少数人的游戏,这是对文学的亵渎。”
造成这一乱象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评奖机制存在结构性失衡。现行的评奖体系主要存在三重错位:在评委构成方面,就是领导和行业专家,大众话语权严重缺失;在评价标准上,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受众反映;在激励机制层面,获奖后所获得的资金扶持与荣誉表彰,远远高于作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收益。中国戏剧家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梅花奖参评剧目中,82%的剧目首演场次不足20场,然而平均制作成本却高达437万元。
一些获奖的文学作品在市场上反响平平,销量惨淡,读者评价也不高,与奖项的权威性形成鲜明反差。例如某部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的长篇小说,在获奖后引发大量读者吐槽,认为其故事情节拖沓,人物塑造单薄,与大众所期待的优秀文学作品相去甚远。
为打破这一困局,重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而将评奖大门向大众敞开,把投票权还给大众,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观众评审团制度
参考国际上那些行之有效的评选机制,科学设置大众评审在整个评审过程中的权重和占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广泛收集大众真实的反馈,让大众的声音能够在评奖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实施“演满多少场”“出版发行量”的准入规则
将演出场次和发行量纳入评奖的硬性指标,以此激励创作者们不仅要注重作品的质量,还要关注作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持续影响力。同时,对于获奖后能够持续演出、再版,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作品真正走向大众。
三、推进剧场出版数据监测系统建设
借助AI技术,深入分析受众的年龄分布、购票购书等的频次、社交媒体评价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全面、客观的多维度评价模型,为评奖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
四、设立“观众选择奖”“读者奖”
通过APP扫码评分、剧院、出版社、杂志社意见箱等便捷渠道,实时生成观众满意度排行榜。设立专门的“观众选择奖”“读者奖”,让受众能够直接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作品,增强观众在艺术评价中的参与感和主导权。
把评奖权交予大众,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层面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艺术民主化革命。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谈到2025年梅花奖评奖时说,要坚决纠正“获奖就入库”的不良现象,坚决抵制“心中没有观众、只冲着评奖”的功利行为,同时着力纠正戏剧界长期存在的“舞美大制作泛滥”“泛剧种化”“题材同质化”以及“狗熊掰棒子,排一台扔一台”等诸多不良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