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四川、成长于新疆、定居广州的何天泉举行“折叠剧场”艺术展
更新时间:2025-04-12 06:47 浏览量:4
参加开幕式的部分嘉宾合影
近日,“折叠剧场——何天泉作品展”开幕式在广州尚榕美术举行,“非常感谢在今天这个AI时代还能看到关于手艺和工具以及它们当代转换的展览”,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在开幕式上表示。
本次展览呈现了何天泉近七年来共三十余件重要代表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及影像。何天泉的艺术创作是一场关于身份、记忆与物性关系的漫长叩问。这位祖籍四川、成长于新疆、定居于广州的艺术家,以迁徙的肉身与飘荡的心灵,在绘画、装置与综合材料的多维语言中,编织出一部充满文化乡愁与现代性思辨的视觉图志。他的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复调式书写,亦是对传统与当代语境裂缝的缝合。
在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邦耀,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谢云飞,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参展艺术家何天泉,尚榕美术馆负责人常芳分别致辞。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邦耀致辞
李邦耀先生首先在致辞中表示对何天泉先生多年来不懈深研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敬意,同时作为多年朋友,他也表达了对何天泉艺术作品新貌的解读。何天泉立体和平面作品呈现理智与情感的互补,立体作品通过对物件形制的解构、重构的过程使一个熟悉的工具逐渐陌生化和去功能化,可以在作品里看出他对材料和工具的认识越来越放得开。另外,他的平面作品恰好借用立体符号转换成平面构成,又保留了他过去绘画上诗意与肆意的挥洒,这种典型西北人才有的趣味和气质特征。在何老师的新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理性与感性的碰撞,这个交织的过程是他内心理性与情感之间的斗争,也是他对自己的认识过程。艺术最重要的部分来自于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何老师已经做到了,相信在未来可以看到何老师更多好的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致辞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胡斌先生首先分享了对何天泉工作室的印象。何天泉的工作室,像一个五金店或者小型兵工厂,琳琅满目,有各种金属、器械和物件,在繁多物件中最突出的就是刨子。作为过去手工时代的记忆,刨子具有某种哲理性,一方面它要刨掉一些东西,但同时刨掉的过程,也是为了建构新的内容,所以在刨子这个物件中,还存在一种破和立的辩证哲理关系。
这些旧工具像时空隧道一样连接了过去和未来。何老师对这些旧工具做了很多改造,改造为军舰、飞机,甚至融入了当下的事物,成为一个古今时空折叠的的承载物。这种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也和他的绘画有联系。何老师的画面中有从刨子延伸过来的硬边抽象,代表某种理性的思维,但它的背景却是情绪流动和放逸的表现。一方面是规训有尺度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情绪的张扬和奔放,这两者都能够体现他的自我搏斗。艺术家的探索也是完成内心秩序打破与重构的过程。在日积月累的枯燥工作中,艺术家完成自己的对应。这个对应,既有面对个体精神的独处空间,同时也是面对纷繁无常世界时自洽的逻辑。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谢云飞致辞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谢云飞先生首先代表学院祝贺展览开幕。作为何天泉的同事,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交流艺术问题。他透露,自己作为木匠的孩子,看到琳琅满目的刨子以及斧子、凿子、锯子等等这些木工用的工具时,倍觉亲切。而何老师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重新诠释这些普通寻常的物件,发现美、讴歌美,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致辞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在致辞中将何老师对老工具的投注与AI时代对应,他说非常感谢在今天这个时代,能看到这个关于手艺和工具的展览。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参展艺术家何天泉致辞
参展艺术家何天泉在致辞中提到七年前曾在尚榕做展览的感受,并分享了自己对于空间和材料探索的思考,最后他表示对众多师友的鞭策和鼓励的感谢,这是他能够在材料和空间上做更多尝试和实践的不懈动力。
开幕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欢迎预约看展。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何天泉《进化2019No.2》 金属、木材、旧工具 50×25cm 2019年
何天泉《进化2021No.1 》75×18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何天泉《进化2024No.4》纸本丙烯 40×50cm 2024年
何天泉《进化2024No.8》纸本丙烯 40×50cm 2024年
何天泉《进化2020NO.10》 木材、丙烯 尺寸可变 2020
何天泉《进化2020NO.12》 木材、丙烯 尺寸可变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