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锐评:破局内卷
更新时间:2025-04-17 14:45 浏览量:2
闲话在前:
就在昨天,教育部官微和官微同步发布重磅通报——教育部公布一批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涉及多地多所学校,所以网上多见评论——这次,教育部动真格了!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高中阶段节假日放假特别是周末双休成了“热议”!
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了大问题,不是吗?
一、国家怎么管?
关于诸如清明节放假乃至周末双休等基础教育办学行为问题,政策刚性多处为教育生态划清底线!
不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保障未成年人休息权,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排好中小学生节假日休息和活动的通知》强调节假日不得违规补课,那也是1995年的事情了……
再到教育部2024年度“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系列政策,其中“十二条严禁”第七条:学校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校历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如此等等,国家对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范已形成严密体系。
此次教育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河北高碑店一中因违规补课被取消省级评优资格、江苏4所高中因假期补课被摘星降级、河南3所中学负责人被免职,无一不体现政策执行从“纸面”走向“地面”的决心。
高碑店一中补课丢钱袋,江苏四校摘星断前程,洛阳、信阳校长乌纱落地传递出明确信号:教育治理不再停留于文件倡导,而是以问责机制和资源分配杠杆,倒逼地方守牢“保障学生睡眠”的底线与“禁止节假日补课”的红线。
红头文件不再是纸老虎,倒成了悬在校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是这剑光凛冽处,照见的究竟是教育初心,还是功利主义的鬼影?
二、家长怎么看?
关于清明节乃至周末放假与否,其实大部分家长是无语凝噎的,他们其实是在升学焦虑与健康诉求间挣扎 ……
或者事实的真相可能是孩子在举报“违规补课丧尽天良”,家长在暗骂“放假在家耽误考清华”。
“剧场效应”造就教育内卷,剧场里人人踮脚,谁敢先坐下?当高考仍是唯一的龙门,休息便成了奢侈品,放假反成罪过。家长们自然内心高度认同“健康第一”,但哪个不在关注模考成绩、学校排名和高考预测下的“分数至上”,谁又愿意分裂成新时代的“两面人”呢?
高中阶段家长群体的心态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理解“双减”政策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初衷,调查显示76%家长支持减少在校时长;另一方面又担忧“学校松绑、社会加码”,某省高三家长匿名问卷中,58%认为“假期不补课可能影响高考竞争力”。这种矛盾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焦虑——当高考仍是阶层流动的核心通道,当“985录取率”“清北人数”仍是学校评价硬指标,家长对“放假”的支持始终伴随对“掉队”的恐惧。
一位县城中学校长坦言:“家长会上,要求补课的呼声往往比反对声更高。”破解这一困局,既需政策刚性,更需系统性改革。
三、校长怎么干?
通过此番通报,广大校长们尤其应该反思,教育部的“底线”其实不是镣铐,而恰恰是指南针。与其在时间的沙漠里堆砌沙堡,不如在方法的绿洲中培育真金,不能通过“拼时间”突围,而应该通过“拼效能”去突围 ……
现实中某些校长的算盘打得比周扒皮还精:晨读提前半小时,晚自习延后一刻钟,法定假日开“自愿研学”,寒暑假办“素质拓展”。可能此番被处分的校长们诉苦卖惨:“别人补课偷着乐,我补课撞枪口!”但请不要忘了,教育部的铡刀专斩“聪明人”。
聪明的高中校长早该醒悟:当北京某中学用“三小时高效课堂”取代“十二小时题海战术”,当深圳某校长把操场变成“发呆圣地”,这些敢破敢立者方是教育界的真正侠客。
剧场效应下,教育工作者亟需跳出“加班加点=教学质量”的思维定式。某重点高中校长分享经验:通过“精准教学改革”,将晚自习划分为“教师答疑+自主整理”时段,减少低效刷题;又见某实验中学推行“分层走班”,用个性化学习替代“一刀切”补课,高考重本率反升12%。
这些案例揭示,真正的教育竞争力不在于“抢跑”,而在于科学提质。校长们更应成为“资源配置师”——优化课程设计、强化教师研修、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用教育智慧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发展机遇。
四、矛盾怎么办?
斩了校内杂草,如何防止校外毒菇疯长必然又成了亟需破解的课题。教育部的重拳砸碎了校内的补课牢笼,却让校外培训的野草蔓过墙头。某地查处学校违规补课后,周边培训机构报名量暴涨300%,家长咬牙交着“双减罚款”,学生继续熬着“地下996”。
破局之策是什么,应该包括:
其一,高考指挥棒必须转向。当“唯分数论”仍是圣旨,任何政策都是扬汤止沸。需将综合素质评价真正纳入升学体系,让“会休息”和“会读书”同等金贵。
其二,教育生态必须重塑。学校不是工厂,教室不是车间,与其在“规范办学”和“升学率”间走钢丝,不如把操场还给笑声,将夜晚留给星空。
其三,社会心魔必须驱散。当“吃得苦中苦”变成“往死里吃苦”,当“勤奋”异化为“自虐”,这样的教育,培养的究竟是人才,还是病梅?
更深层的破局之策固然需要通过改革:如上海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江苏试点“职教高考”,均在尝试打破“唯分数论”。
但不要忘了,改革必然需要坚守的底线是——“公平”!
说教在后:
教育部的铡刀砍得痛快,但若只斩枝叶不掘根,今日的“典型案例”,明日仍可能春风吹又生!
真正的教育改革,不在教育部的通报里,而在课堂的笑声中;不在文件的字句间,而在社会的共识里。
当有一天,学生能理直气壮地说“我要睡觉”,家长能心安理得地喊“拒绝补课”,校长能昂首挺胸地报“升学率下降”——那可能才是迎来了教育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