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儿累到倒头就睡:该叫醒她写作业吗?
更新时间:2025-04-29 15:01 浏览量:2
知乎有家长问:初三女儿累的实在不行了,倒头就睡,我这个时候该叫醒她爬起来写作业吗?
底下评论,一片哗然。
作为一名初中生家长,我见识过深夜台灯下,初中生撑着瞌睡眼麻木写作业的场景;我也见识过周末一觉睡到中午的孩子;我还不止一次和孩子一起“诅咒”:学校布置那么多作业,到底有什么意义?
想起开学初,老公的堂哥发过来一张照片,事情发生在他们隔壁小区,有个初中生因为作业没写完,遭到父亲一顿指责后扛不住,跳楼了。
照片中,父亲跪在孩子身边痛不欲生,孩子却一动不动。如果时间能倒流,我想,这个父亲一定会亲手撕碎那些作业吧……
“作业是虚无的,命才是真的。”有网友一针见血。
近年来,在高压教育下,青少年抑郁、自残、厌学的案例逐年攀升。一位心理咨询师直言:“卷出来的孩子,百分之百心理有问题,只是发作早晚而已。”
当教育变成一场“酷刑”,我们是否该反思:孩子的健康与成绩,究竟孰轻孰重?
一、当家长成为“睡眠刽子手”
有位网友至今还记得初三噩梦般的经历。
有一天,因为实在太累,作业没写完的她,跟妈妈打了个招呼,就想早点洗完澡睡觉。她记得,当时时针指向9点。
沾了枕头就睡的她,很快就被妈妈骂醒,记忆中,还挨了打。理由无非是被指责不够努力,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而自己家的孩子却在睡觉,生怕不努力就输在起跑线。
网友说,她实在太累了,根本起不来,在妈妈尖锐的骂声中也没睡好,只有不停地哭,从九点哭到十二点。
半夜,应酬回来的爸爸到家才发现,孩子在闷声哭,妻子还在叨叨骂。
爸爸抱怨妈妈:骂三个小时有什么用,好不容易能早睡一天,却结果作业没做好,睡也没睡好,两个都得不偿失。
妈妈这才渐渐止住骂声。
第二天,她惯常五点起床补作业,眼睛酸得睁不开,整个人感觉更累。不仅在公交车上睡着了,上课的时候也睡着了,一睡就是大半天。
睡眠不会消失,它只会以更惨痛的代价报复回来。
换位思考:作为家长的你,如果加班累到回家倒头就睡的境地,此刻老板却冲到你家里叫醒,让你爬起来继续工作。此刻的你,有什么感想?
你会感谢老板鞭策,承诺一定加油好好工作吗?
二、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摧毁?
一位从业九年的教师坦言:“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人,而是筛选人。”
系统设计之初,便只为两类孩子服务:对知识有好奇的天才,或对竞争有执念的“卷王”。剩下的孩子,要么被贴上“不成器”的标签,要么在家长的高压下苦苦挣扎。
更残酷的是,这种筛选往往从小学就已开始。
“初中还学不明白的,趁早另寻出路。”教育者的冷言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焦虑:不卷怕被淘汰,卷了又怕孩子崩溃。
而最讽刺的是,那些“成功卷出”的孩子,最终也难逃心理阴影——有人高考后彻底断联,有人因抑郁休学,更多人带着创伤步入社会。
教育的最大谎言,是让家长误以为“卷”能改变命运。而现实是,卷不过的认命,卷赢的认病。
三、医生的忠告:吃饭、睡觉比学习重要
有这么个现象,大家不知有没有发现?
教师家庭,一般对孩子要求都比较高,因为家长们见过最好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医生家庭,则对孩子要求不会那么高,因为家长见过最悲惨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有位清华毕业的肝胆外科主任,儿子很优秀(后来考进北大)。在高中的一次家长会上,他被老师邀请上台分享育儿心得。
这位医生主任说:吃饭比上课重要,睡觉比学习重要。
结果,分享还没结束,老师就上台“轰人”了。
但这并不无道理。
有一位高中老教师总结:“高中成绩下滑的女生,多半是体力跟不上。”
熬夜刷题、放弃运动、三餐敷衍……这些“努力”看似感人,实则在透支生命。学习是体力活,体力垮了,成绩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孩子已学会“自残式学习”:用笔尖扎手、扇耳光提神。一位班主任痛心疾首:“如果学习要你伤害自己才能坚持,我宁可给你三天假期睡饱。”
当教育逼得孩子以命相搏,这早已不是教育。
四、做孩子的“枕头”,而非“鞭子”
一位母亲的智慧值得借鉴:女儿写作业睡着,她默默模仿笔迹替孩子完成。多年后,女儿提起那个“奇迹般写完作业的清晨”,眼中仍有星光。
“那一刻,我决定永远做让她安心的枕头,而非抽打她的鞭子。”
真正的教育,从接纳孩子的“有限性”开始:
放弃“全能幻想”:承认孩子不是天才,也不需成为天才。
警惕“剧场效应”:当所有人站着看戏,坐下的人才是赢家。
重建优先级:睡觉、吃饭、运动,永远排在作业之前。
做情绪容器:允许孩子崩溃,接住他们的焦虑与疲惫。
写在最后:
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一群“优秀的病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安心睡吧,天塌下来,妈妈替你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