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南开!出演“童年阴影”的他,用戏剧书写人生
更新时间:2025-09-19 11:06 浏览量:1
9月16日
2025天津戏剧节
暨第三届天津大学生戏剧节
暨首届天津中小学校园戏剧节
在南开大学开幕
著名表演艺术家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
再次走进南开大学
以“青春无悔 岁月有痕”为主题
与师生共话青春岁月
两小时演讲过程中
他全程站立
以真诚的讲述、鲜活的故事
将艺术信仰与人生智慧融入字里行间
引发在场师生强烈共鸣
✦
•
✦
重回话剧起源地
讲述人艺的根
这不是冯远征第一次走进南开。十年前,他受聘为南开大学“校园文化顾问”。去年,南开大学排演的外文戏剧《雷雨》受邀登上北京人艺舞台,冯远征担任指导。而这一次,他来到南开——中国北方话剧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周恩来总理、曹禺先生曾经求学、演剧的地方。
冯远征从北京人艺1952年建院讲起,回溯话剧发展历史。“73年风雨,380余部话剧,北京人艺的根,扎在‘生活’与‘民族’的土壤里。”
谈及话剧《龙须沟》,冯远征回忆起创作时的经历,“演员们住进龙须沟的杂院,和百姓一起挑水、做饭,把‘臭沟改造’的民生故事,酿成了舞台上的艺术经典。”这种“从生活中来”的创作理念,延续至今。排演《张居正》时,团队远赴湖北荆州寻根,在故宫的红墙、明十三陵的碑刻间触摸历史,复排《蔡文姬》时,邀请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家指导身段,让戏曲的“云手”“起霸”融入话剧表演。
冯远征特别提到,如今北京人艺仍坚持“无麦演出”,“让最后一排观众听清台词”是对每一个人艺演员的基本要求,而这正是对戏曲、相声等民间艺术发声技巧的传承,体现了人艺话剧“中西融合”的智慧。从《茶馆》的京味底蕴到《绝对信号》的小剧场创新,从每年35部话剧的常态化演出到500场驻场的坚守,“龙马风神、骆驼坦步”的院训,早已刻进每一代“人艺人”的骨子里。
从“拉锁工”到“演员”
青春不被定义
“人生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冯远征与师生们真诚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那些“不被看好”的岁月,格外打动人心。
60年代出生的冯远征,童年随家人迁至天津东丽区的盐碱地,在“一间教室五个年级”的课堂里,一边学习一边跟着村民插秧、种瓜果。恢复高考后,他怀揣着“跳伞运动员”的梦想,却因为“体型过瘦”止步专业队,也因此错失了高考,进入拉锁厂成为一名工人。一次偶然的业余朗诵班,点燃了他对表演的热情。
“老师说我‘没唐国强的帅,没朱时茂的硬,没陈佩斯有特点’,连我自己都怀疑‘能演什么’。”冯远征笑着回忆当年的自卑,却也坚定地说:“但我能把小品构思得更巧,能认真的去思考表演理论,热爱是底气。”
1984年,22岁的冯远征穿着父亲的旧军服走进艺考考场,以“知青重逢”为主题表演了一段即兴小品,用真实的情感打动了现场评委。即便最后未被电影学院录取,他却被张暖忻导演选中,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青春祭》,从此踏上演艺之路。
谈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安嘉和”这一被很多80后、90后观众称为“童年阴影”的经典角色,冯远征袒露幕后:“为了演好‘高知家暴者’,我打家暴热线、查真实案例,第一次让‘冷暴力’被公众看见。”这部戏不仅让他成为“国民演员”,更推动“反对家暴”写入婚姻法——“演员的价值,不止于塑造角色,更在于用艺术照亮现实。”
选择了热爱的事业
便要风雨兼程
“青春是用来挥洒的,不是用来挥霍的;梦想是用来追逐的,不是用来空想的。”冯远征用亲身经历鼓舞同学们。
冯远征谈起拍《一九四二》时的经历:“零下30℃的片场,暖宝宝冻得失效,我们拍完戏要泡半小时热水才能缓过来。”每个职业都有“必修课”,选择了热爱的路,就要扛住风雨。
对于“机会”,冯远征有着清醒的认知:“不是机会不来,是你没准备好。我从演小角色开始,每一次都拼尽全力,才让导演记住‘冯远征会演戏’。”他鼓励同学们“别怕摔跤”,摔倒了就拍拍尘土,选对方向再出发。
“走进剧院,‘戏比天大’就是责任”,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也化作对同学们的期许:“希望同学们把青春的印记刻在南开的课堂里,刻在未来的事业中;当你们回望年轻岁月时,能骄傲地说‘我为热爱拼过,我无悔’。”
互动环节,谈及未来的规划,冯远征说自己始终是“人艺人”,现在的重心是培养年轻人,“让北京人艺的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爱上话剧艺术”。
此次来到南开大学,冯远征还专程来到图书馆与师生交流。在随后的启动仪式中,他代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向南开大学捐赠了一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版的戏剧理论书籍及刊物,助力校园戏剧教育蓬勃发展。
✦
•
✦
有人说,舞台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现实
有人说,舞台是一方沃土
能埋下希望
在岁月里等候思想抽枝、情感开花
十年后重回南开
冯远征不仅带来艺术的分享
更开启一场与青年的人生对话
讲述热爱与坚持
“戏剧的种子”已交到青年手中
那些关于青春、舞台和梦想的故事
仍将在这片百年戏剧的热土上
生生不息
NANKAI UNIVERSITY
*
*
*
*
*